京劇爲什麼沒落了?京劇欣賞最大的障礙不是“慢”,而是沒有節奏

引言

如果問中國的國粹是什麼,很多人下意識的第一反應都是京劇。

(同光名伶十三絕)

這個在乾隆年間興起的戲曲劇種,融合了徽班、漢調、崑曲和秦腔等全國各地的民間曲調,集百家之衆長,後來風靡全國,擁有了“國劇”的稱號,並逐漸走向世界各國。外國人提起中國,也會聯想到京劇。

但如果現在問您這樣一個問題,您是否曾經完整地、津津有味地聽過一部京劇時,您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一、快節奏社會,風格形式難接受

清朝的乾隆皇帝十分喜愛聽戲。在80壽辰時,就有四大徽班進京爲乾隆演出,頗得乾隆讚賞。

(京劇)

而當時在北京演出的,還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其他劇種的藝人,彼此間互相競爭、學習,不斷交流融合,便逐漸形成了京劇這一流派。

此後,京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民國時期,京劇走向了鼎盛。各門各派精彩紛呈,百花齊放,全國有了不少“名角兒”,涌現出了梅蘭芳等四大名旦。

(京劇大師梅蘭芳)

京劇有唱、念、作、打,曲目豐富,有文戲,也有武打戲;有歌曲,也有舞蹈雜技,這一高度綜合的藝術形式,爲當時的國人打開了文化的窗口。

(京劇道具)

無論是街上的小攤小販,或者是目不識丁的農夫,還是名門望族,高官軍閥,他們都將欣賞京劇視作一種生活的調劑,視爲一種閒暇樂趣。

許多草臺班子走街串巷,在全國各地流動,巡迴演出,吸引不少人來駐足觀看。當時,聽戲是一項家喻戶曉,風靡全國的娛樂活動,可謂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可如今在大街上,如果你扮上京劇的角色模樣,咿咿呀呀唱兩聲,別人卻只會以爲你在搞行爲藝術。

(花旦)

因爲現在,除了一些農村地區還保留着這樣的戲曲班子之外,我們只能在劇院這些地方纔能身臨其境,觀看京劇演出。

如果你在街上隨機採訪一位年輕人,問他是否聽過京劇,得到的答案也大多都是否定。

那麼,曾經人人愛看愛聽的國粹京劇,如今爲何會淪落到這般境地呢?其實,這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很大的關係。

當今的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忙碌。尤其隨着科技的發展,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使得我們每天要接收的信息量,會像潮水一般涌來。

(手機提供娛樂之多)

這樣的生活節奏更容易使我們感到疲憊,也讓“快餐文化”更受歡迎,就是能夠讓自己得到即時滿足與快樂,在現代,讓自己放鬆的娛樂方式也有很多,不單單隻有聽戲一種。

可當時的人們,識字率不高,也沒有網絡、大型商場等遊樂設施,文娛生活相對匱乏,京劇在當時作爲爲數不多能夠雅俗共賞的娛樂活動,自然備受追捧。

此外,京劇因其特定的唱腔特點,相對緩慢的敘事節奏,這些風格都使得需要人去費心費力,跟着節奏慢慢欣賞理解,自然也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

例如現在人人都刷的短視頻,我們只需動動手指,刷一刷屏幕,不用思考,便能在幾分鐘中的時間內得到滿足。

(低頭族)

比起花費幾個小時去聽京劇,臺上花花綠綠眼花繚亂,曲子咿咿呀呀有時聽不清唱什麼,人們自然更樂意選擇前者。

二、誰來創新誰來編,年輕觀衆難買賬

除了受風格節奏制約,難以適應現代生活快節奏以外,京劇還面臨着這樣一個窘境,就是因爲缺乏創新,導致觀衆欣賞年齡斷層。

京劇的劇目確實有不少。有200多出來自古代的曲目,例如《宇宙鋒》《秦香蓮》《霸王別姬》等,近代也有《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紅色主題的劇目,然而,在宣傳的過程中,我們卻很難發現有描述現代生活的劇目。

(《智取威虎山》)

京劇表演的創新大多還在老劇新唱,故事背景還是以前的時代爲主,有時新編戲還容易缺乏地氣。

(無法創新)

反觀同樣作爲國粹的相聲,其內容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與現代人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我們在現代相聲中可以聽到不少緊跟時代潮流的流行語;卻難以想象京劇演員在臺上穿着古典服裝,唱詞中出現“手機”、“你行你上”這樣的現代用語。

跟不上市場需求,吸引年輕觀衆自然難上加難,興趣也就相對沒有那麼高。

也難怪如今會出現傳承人老齡化的現象。老戲骨們人才斷層嚴重,後繼無人;觀衆羣體也出現了老齡化,年輕人的興趣越來越淡薄。

(京劇妝容)

三、鑑賞品味門檻高,入門都難學更難

但阻礙人們接觸京劇、欣賞京劇的最大障礙,其實也不難理解:“聽不懂”。

如今京劇的接觸門檻,看起來似乎有些過高。聽一場戲,票價在百元以上的不在少數。生旦淨醜,各門各派,如果沒有對其有基本的瞭解,那麼坐在臺下欣賞京劇,就是外行人看熱鬧,還容易昏昏欲睡。

演員之間的對白近似普通話,我們還能聽懂,但戲曲的唱腔多變,聽的人沒有基礎,就會雲裡霧裡不知所云,臺詞都聽不懂,還有什麼樂趣?

但我們也看到,國家對文化傳承還是頗爲重視的。戲曲頻道還推出過綜藝,就是讓一些老藝術家們,去教此前對戲曲接觸不深的明星們學唱戲,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收看。

(綜藝《拿手好戲》人員宣傳照)

由此可見,年輕人們並不是討厭京劇,難以接受京劇,而是因爲其專業性看起來過高,從而失去了體驗感。在一些網絡社交軟件上,觀看戲曲類直播和視頻的人也不在少數。

(飾演穆桂英)

如果出一些關於京劇的科普類小視頻,年輕人也會更容易接受,不學唱但會欣賞,京劇的觀衆也會增加。

其實,不僅僅是京劇,現代社會中的不少傳統文化,都或多或少面臨着這樣的窘境。

京劇也並非徹底走入絕路。只要把握好時代的潮流,推陳出新,知道大衆愛看什麼就演什麼,那麼京劇一定能“絕處逢生”,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