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創新點子 跳脫既定模式思考

《豁然開朗的商業模式思考》書封。 早安財經/提供

我的角色,正是質疑現有模式,以及構建新模式。高階管理者(主要是執行長)聘請我去幫他們改善公司績效,這通常意味着有什麼事情令他們失望或擔憂。也就是說,公司的運作不如預期,否則他們不會找我去想辦法。

爲了幫助他們,我需要判斷:爲什麼結果不是他們想要的?這些年我愈來愈清楚,幾乎所有案例中,成效不彰並不是因爲不夠努力,而是因爲用了錯誤的模式。

舉個典型的例子。有一個客戶曾問我,他的公司投入愈來愈多的時間與精力,用最嚴格的標準來篩選研發專案,結果專案的成果卻愈來愈不理想,公司已經多年沒推出真正的突破性產品。問題出在哪?

我很快就發現,該公司的研發模式,是先針對現有市場進行深入分析,然後淘汰不太有前景的產品,再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在比較有潛力的產品上。

乍看之下,這種模式很合理,但仔細觀察後我發現,這位客戶採用的方法,是以現有數據來預測未來的銷售。通常小幅度的創新,比較容易找到具體的市場數據來佐證,也比較容易被認可。相反的,突破性的創新往往缺乏足夠有說服力的市場數據,也無法證明未來會有龐大商機。

換句話說,這個看似合理的模式,其實有邏輯上的缺陷:你的決定必須依據可取得的市場數據,但那些真正突破性的創新,卻無法從現有的市場數據看出來。

那麼,有沒有其他模式可以替換呢?以前有,就是根據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查理斯.桑德斯.裴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論點。他指出,歷史上沒有任何新概念是事先就獲得證實可行的。這表示,如果你在一個概念的發展過程中,堅持一定要先證明它的優點,那麼一個真正突破性的概念將會被你扼殺,因爲你無法事先證明它的突破性。

所以,如果你要找出成功創新的點子,比較好的模式,是根據「邏輯」強度(例如問自己:爲什麼認爲這個點子很好?)研判,而不是根據「現有數據」的強度。然後,隨着你投入專案愈深,你要想辦法創造數據,以便測試及調整──或是取消這個點子。

拿剛剛提到的那位客戶來說,繼續不斷套用既有模式並非解決之道。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新的思考模式。

找出不同模式,已經成了我工作的核心。我通常不會接受客戶現有的模式,而是退一步問:是什麼因素,導致現有模式無法解決原本該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更理想的方式?

我對商業上的「模式」一直很感興趣,因爲它們多多少少塑造了我們的一切。從小到大,在正規教育中,我一直探究師長教導我的模式。世界如何運轉,他們是怎麼知道的?他們確定嗎?那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嗎?

提出這些問題是我學習的方式,也幫助我找到更好的答案。雖然我知道很多老師、老闆、客戶都覺得我窮追不捨的提問很煩,但也有不少人覺得我的提問很有意思,他們也會根據我們一起想出的答案,採取行動。這,正是本書的源起。

(摘自《豁然開朗的商業模式思考》,早安財經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