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貿易戰的政治離不開經濟規律

經濟學的基本觀念,貿易可以讓彼此變得更好。因爲透過比較利益的分工法則,再進行交易,彼此都可以享受比原來更多的貨品。因此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是強調貿易自由化、公平化及透明化,期能促進貿易及經濟發展,以提升生活水準及確保充分就業。

川普於2016上任後,看到美對中一直處於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800多億美元,到2016年已經暴增了4倍多。川普及其幕僚不但認爲美國沒有得到自由貿易的好處,相反的,中國得到太多的好處又搶走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當時中國又提出「中國製造2025」,美國的霸權地位顯然受到挑戰。因此高舉「公平貿易」的大旗,陸續對中國產品施加關稅。當時川普還宣稱他的關稅政策,會讓中國廠商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稅收會全進入美國政府。

然而事後的發展,打臉了川普的政策效益。幾年下來,美國貿易逆差減少有限,且讓美國消費者增加了開支,據統計自關稅生效以來,已經使美國公司損失超過1.7兆美元,每年還使美國家庭開支平均增加1300美元。

經濟學告訴我們,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購買,是比較後理性的選擇。價格由供給需求決定,當課關稅時,供給曲線往左移,最後的均衡價格一定往上。消費者、供給者負擔多少決定於需求跟供給的彈性。因此課稅後漲價,如果需求有彈性,消費者會彈掉,供給者會負擔比較多。但如果消費者沒有彈性,就必須吞進去價格增加的漲幅。

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顯然很多是美國消費者的必需品,因此造成物價上漲,美國消費者也多負擔了。據路透社報導,代表包括沃爾瑪在內的數千家美國零售商的全國零售聯合會,過去已經幾次去信敦促拜登降低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5月下旬 G7財長會議前對媒體表示,她正在拜登政府內部倡議取消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一些「不是很有戰略意義」,但會損害美國消費者與企業的關稅。這一表態是葉倫自2021年年初就任財長以來至少第五次公開呼籲重新考慮對中關稅問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達利普·辛格也曾表示,美國對華加徵部分關稅「缺乏戰略目的」,聯邦政府可降低對自行車、服裝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關稅,以幫助抑制物價上漲。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報告(No PB22-4)認爲,如果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加徵的關稅及以「國家安全」爲名加徵的鋼鐵關稅等,可以降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約1.3個百分點。這對削減現在高達8%多的CPI,有相當大的幫助。

過去,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一直是反對取消對中加徵關稅的代表人物。然而,其實葉倫與戴琪在對關稅問題上的分歧就如同兩人在華盛頓的辦公室,一個在白宮西側,一個在東側。葉倫任職的財政部必須要考慮美國的經濟問題並控制通膨,戴琪的美國貿易代表處的職權範圍主要是美國的貿易政策。兩者差異決定了兩人的政策不同思維。

但是戴琪3月底也已經改變。她在國會聽證會時表示要拿出新辦法遏制中國「損害」美國利益的經濟行爲,她認爲關稅在內的傳統貿易政策工具已經不夠,美國需要更新的工具應對。

總之,拜登總統現在的選擇也很簡單,要考慮取消關稅的標準,應該是依經濟規律,該考慮消費者比較沒有彈性的,也就是與民生關係最大、替代性最弱或者不涉及與美國直接競爭的行業,包括輕工業、金屬加工、傢俱、電氣、機械、汽車零件等產品。另外,美國未來的政策還應該是往科技、智慧財產權的方向去與中國爭論,這比較讓中國信服,而不是用霸道的方式,破壞自由貿易,阻止了貨暢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