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兩岸不對話,默契都失效,賴政府侈言和平

中國大陸漁船14日越界進入限制水域,海巡隊欲登船檢查,卻蛇行拒檢釀成2死。記者蔡世偉/翻攝

大陸漁船在金門越界捕魚遭我方海巡驅趕,不幸發生漁民落海死亡。兩岸官方一番嚴詞交鋒後,大陸海警宣佈將加強海上執法力量,金門漁會憂心遭到報復,先前就提醒漁民暫不出海。兩岸失去對話管道,已使得交流失序,危機四伏。尤其兩岸各自加強執法,萬一互不相讓或擦槍走火,怎麼辦?蔡政府不對話,如果賴政府也無作爲,難道要讓漁民和旅行業者一樣家裡蹲?

春節期間,海巡執法,辛苦盡責,但執法過程有無疏失,應由司法調查釐清並儘速公佈。陸方先是強調應尊重兩岸漁民在臺海傳統漁區作業的歷史事實,接着否認我方禁限制水域之說,正是爲其海警在金廈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行動鋪墊。陸方原不承認我方禁限制水域線,但就像海峽中線,雙方皆守默契,陸方公務船也不會輕易越界。如今陸方已抹去海峽中線,又否認禁限制水域線,不但可能引發更多執法衝突,也壓縮金馬防衛空間。尤其大陸海警在釣魚臺和南海與日菲船艦對峙場面,未來恐在金馬海域上演,我海巡與國安準備好了嗎?

一九九○年代,大陸漁民頻繁越過中線走私、偷渡、捕魚,與我方漁民及軍警糾紛不斷。當時是軍警負責嚴打,曾連續發生兩次「閩平漁事件」,前次造成漁民原船遣返時缺氧死亡,後者是漁船被遣返時衝撞我方護送的軍艦而沉沒。爲防類似事件再發生,由兩岸紅十字會談判,簽署《金門協議》,確保雙方人員移交安全。這也是兩岸建立對話談判的起點。

現行的金馬禁止、限制水域,是因爲兩岸關係特殊,在金馬地區無法畫設領海線,改依兩岸條例授權國防部公告禁止、限制水域管理。多年來兩岸政府在此地協同執法,若蔡政府延續務實對話管道,協調對岸合作約束越界並取締「三無」漁船,也不致重演人命悲劇,並增添擦槍走火風險。

兩岸必須先有政治默契,才能尊重彼此法律。陸委會只強調海巡署依法行政,卻不提兩岸早已失去合作基礎,遑論協同執法。這起事件和ECFA早收清單擴大中止、M503航線等事件如出一轍,執政者選擇臺獨路線,原本的交流秩序、慣例與默契都一一失效。蔡英文總統和即將上任的賴清德都侈言「尋求兩岸對話」,聽起來更像黑色笑話。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一月底與大陸外長王毅會面,深度討論臺灣議題,會後蘇利文形容「佈滿地雷」。從陸方發動ECFA早收清單部分中止、貿易壁壘報復、諾魯斷交、M503航線取消偏置等,以及蔡政府動用司法嚇阻民間團體赴陸交流、取消組團赴陸旅遊等,你來我往,地雷果真不少。蘇利文直斷「風險依然真實存在」,對照金門翻船事件,所言不假,也令人對未來兩岸情勢憂心不已。

美中分別以不支持/反對臺獨爲交集,密集對話。賴清德是不是也該思考主動處理臺獨問題,以修復兩岸對話管道?民進黨政府將兩岸中斷對話卸責給「九二共識」,其實問題不在是否接受這個名詞,在於民進黨如何定位兩岸政治關係。只要回到憲法論述兩岸定位,賴清德便能超越蔡英文,重啓塵封的兩岸談判桌。可惜他視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寧可讓人民承受兩岸敵對的風險。

金門、馬祖都有和對岸漁區重疊的問題,倘若發生我方漁民被大陸海警取締或遭萬船齊發包圍,甚至大陸海警與我方海巡對峙,蔡政府或賴政府可有對策?翻船事件是一則警訊,當兩岸交流無法禁絕,卻又嚴重失序,民生議題也會製造區域緊張。兩岸沒有對話,竟侈言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