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祭自制率「擋大陸車銷臺」!業內人士批:把消費者推向進口車
▲汽車零組件大廠旺季訂單滿單,政府爲保護國內車廠和零組件業者推出「自制率」要求,不過引起不少業者遲疑。(圖/報系資料照)
圖文/CTWANT
7月30日,經濟部無預警宣佈「國產車自制率」全新政策,隔天立馬上路,消息一出,不僅爲車界投入一顆震撼彈,消費者哀嚎「買不到便宜車」,更打碎許多車廠透過中國車賺錢的美夢。多家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告訴CTWANT記者,國產車年銷25萬輛要養8家車廠已經很辛苦,政府想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又要提高自制率,「真的是保護國產車?還是將車市推向進口車?」
一家已走出國際、受影響較小的零組件業者二代老闆語重心長地表示,「政府既要保護國產車,提高自制率,又想積極加入CPTPP等自由關稅協定,根本是不符合實際的做法。」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我國對CPTPP會員國出口比重佔整體出口額的21.6%,同期自CPTPP會員國進口占我國總進口額比重達29.1%,加入CPTPP將成臺灣在現今區域貿易架構中的重要機會。臺灣在2021年申請加入CPTPP會員,若未來成爲會員,必須調降進口車關稅,而目前卻又將「國產車自制率」提高,也是對國產車的變相調漲。
因此針對這項規定,有不少消費者質疑「以後都買不到CP值高的車了嗎?」、「會不會未來進口車會取代國產車?」有業內人士認同表示,「自制率提升之後,未來車輛開發成本恐越來越高,售價跟進口車相差不遠,也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據瞭解,7月30日中午,經濟部旗下產業發展署(簡稱產發署)署長楊志清出面,邀請國內包含和泰(2207)、中華車(2204)、裕隆(2201)、鴻華先進(2258)、福特六和、三陽工業(2206)、臺塑(1301)、臺灣本田等8大國產車廠,隔天拍板宣佈,「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制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8月1日正式實施,並且溯及既往。」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楊志清在7月30日邀集國內8大國產車廠,宣佈實施「國產車自制率」。(圖/報系資料照)
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也就是車市黑馬MG、剛通過環境部審覈噪音的大通Maxus、不斷傳出年底將登臺的奇瑞和吉利汽車都中槍。
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制比例,且溯及既往。
經濟部會有此一政策,主因起於裕隆旗下中華汽車於2022年引進中國上海汽車(上汽)集團下的MG品牌休旅車款HS國產化。
據瞭解,MG首年國內供應零件的比率不到10%、其餘多從中國進口,在競爭激烈的國產休旅車市場,以配備豐富及比同級國產車低約10萬元以上的價格優勢,在1年半內迅速累積破萬名車主,重新改寫車市版圖,也令其他國產車廠灰頭土臉。緊接着MG Taiwan再引進小休旅ZS,以及備受矚目的百萬元內純電動車MG4。
因爲MG的成功,中華汽車去年獲利大增,稅後純益56.52億元,創下近20年最賺紀錄,EPS達10.36元,首度賺進1股本;而今年上半年營收爲238.85億元,營業利益達15.8億元、稅前淨利30.1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淨利爲24.57億元,EPS爲4.5元。
▲中華車引進MG後銷售表現相當優異,更使中華車去年獲利大增,創近20年最賺紀錄。(圖/MG Taiwan提供)
從帳面上來看,中華車引進MG,的確爲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再往深層挖掘,是「爲什麼這間50多年的老車廠,不得不與大陸車廠接觸?」一位在國產車商待了近40年的退休高管說:「除了納智捷外,臺灣國產車的新車款都需仰賴合作的母廠提供,所以當母廠不再有符合臺灣市場的新車款推出,國產車廠就會面臨『無車可國產』的窘境。」這個現象在Mitsubishi與中華車、Nissan與裕隆車、Honda與臺灣本田的合作關係中間都存在着。
車廠爲了求生存,只好在模糊的法規中找生路,據傳裕隆也與上汽集團的大通Maxus談好合作。此外,福特六和、臺灣本田等廠也都聽說正在洽談要引進母廠在大陸獨家開發的休旅車款,不過針對這部分,車廠並未迴應;而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大陸車廠,更是對進軍臺灣蠢蠢欲動。這接二連三的消息自然會刺激到其他國產及進口車商,甚至影響到國內零組件生產業者。
爲此,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領銜開炮,3月7日在財政委員會高分貝質詢,怒指國產汽車裕隆把大陸電動車的零件引進臺灣組裝成「僞國產車」,可能成爲「21世紀科技版的木馬屠城記」。7月底,政府從善如流,火速做出國產車自制率「這個幾乎沒有緩衝期的政策,十分罕見。」知情的業者告訴CTWANT記者。
▲民進黨立委王世堅針對「僞國產車」事件,在財政委員會上率先開炮。(圖/黃耀徵攝)
由於該新政策沒有緩衝期,經濟部現正研擬配套措施。「政府真的應該很認真的考慮,臺灣需不需要這麼多國產車廠?」一名老牌零組件廠二代負責人直言,臺灣每年新車銷售量約在45萬輛左右,其中國產車最多約25萬輛,這樣的比例要養活8家國產車廠,實在很辛苦。「以澳洲來說,每年有百萬輛的新車市場,但還是在2023年10月結束最後一家國產車工廠Holden。」
不只一家國產車廠及零組件業者對本刊表示,「這些配套措施通常是治標不治本,我們看不到長遠的未來。」
延伸閱讀▸ 臺版陸車大戰2/「國產車自制率」新政策一天半上路 6大車廠怎說?「應給緩衝期」▸ 娛樂報報/電豹女暖場球員見面會 小楓、草莓秀好感情互吹▸ 退團路更廣1/最美吉祥物西門町擺攤 前AKB48 Team TP最年輕成員高硯晨曝驚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