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幕!靠大師育未來大師,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的高頻詞是什麼?

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開幕,將舉行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

作爲一年一度的國際科學盛會,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在東郊賓館開幕,並將舉行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

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越12個時區的60位頂尖科學家應邀以線上或線下形式出席論壇,其中包含27位諾獎得主。這將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線下出席論壇的海外頂尖獎項得主人數最多的一屆盛會。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斯曼,2022年、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利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等諾獎得主,以及1994年菲爾茲獎得主埃菲·傑曼諾夫,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雷蒙德·史蒂文斯等專程來滬參與線下交流。

2021年創設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是上海地區首個國際科學大獎,面向全球科學家評選並對標世界最高學術水平,旨在發現並表彰“那些做出了極其重要的科研成果或取得關鍵發現,雖未被國際科學界廣泛認可,但理應值得被認可的優秀科學家羣體”。

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得主——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喬丹和德國生物化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專程來滬接受頒獎並參加獲獎者講堂、科學圓桌π等系列活動。

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爲“科學向新,共創未來”。開幕式上,中國科技界代表將發佈《關於國際合作的科研行爲的倡議》。

10月30日至11月5日,本屆論壇已分別在國際傳媒港會場、臨港會場、上海科學會堂會場舉行先導活動,包括“碳大會”“國際聯合實驗室系列論壇”“卓越工程師論壇”“她論壇” “科學T大會”等。

靠大師育未來大師!從三大倡議到三大使命,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的高頻詞是什麼?

“未來的進步必將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完成。” 11月5日,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佈《WLA亞太地區未來科學與技術發展2022上海倡議》,“大力扶持青年科學家成長”成爲三大倡議之一。這份倡議還對“前輩科學家們”說,請肩負以“大師”孕育“未來大師”的社會責任——致力於通過帶教傳承、合作項目、國際交流等,扶持青年人才,“啓迪他們對科學的熱愛,磨鍊他們不畏艱難的韌勁,砥礪他們增進人類福祉的情懷。”

科學爲未來策源,誰爲科學策源?事實上,頂科協主席羅傑·科恩伯格一直說,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和論壇正是踐行“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三大使命。青年,乃頂尖科學家使用的高頻詞。

大樹底下還能長出大樹

牛頓22歲時創立微積分,愛因斯坦24歲時提出狹義相對論,玻爾27歲時提出量子論,李政道29歲時與33歲的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成爲頂尖科學家的“門檻”較高,而他們的諾獎級成果大多“成名趁早”。

事實上,科學家重要的科學貢獻通常是在40歲以下作出的,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數學家。中科院院刊基於對1901年以來約一個世紀裡的500多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統計結果,諾獎得主大多在35歲前就完成了最具突破性的工作,甚至多位得主的獲獎成果都是博士階段完成的。

在中國,多位中國科學家入選院士時不到40歲,青年科技人已然成爲策源顛覆性科技突破的中堅。航天人尤其如此:中國探月工程五大系統的主任設計師甚至總設計師大多數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長征五號”科研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3歲;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隊伍中35歲以下年輕人已佔到80%。

在中國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被稱爲全球“最強大腦”的超級派對,而頂尖科學家們作爲長者、前輩、先進,卻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自謙,直言未來的“頂科”正後來居上,他們都是今天還沒有得過諾獎、卻已做出相當成就的人。

大樹底下,不僅長草,而且還能長出參天大樹。

現在也是種樹最好時間

從這些頂尖科學家的視角看,科學的未來不一定都是問題和技術,而更多是活生生的人,特別是非常年輕的人。當他們面對人類的未來——小科學家們,就如此傾心傾力地投入。

上海有一位高中女生談方琳同學,至今仍是頂科論壇參會“最年輕紀錄”的保持者。她兩次受邀參加頂科青年論壇環節,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獲獎者面對面“頭腦風暴”。這樣的交流機會讓具有科學潛質的學生提前“入圈”,而世界頂尖科學家的榜樣力量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志在站上科技創新的金字塔塔尖。

作爲每屆頂科論壇的保留節目,“T大會”寓意着Teenager(少年)、Talent(天賦)和Timeless(永恆),今年第5屆論壇也不例外。10月底,先導論壇——“科學T大會”上,“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正式啓動。計劃每年在上海遴選100名有良好科創基礎和科創潛質的中學生,經過一年精心培育之後,評選出10名“未來科學家”,並在次年的“科學T大會”上登場亮相。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採用“導師制”,世界頂科協會上海中心將請頂科導師全程一對一指導學生的科研項目。

來自“人均諾獎密度最高國度”之一的以色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教授在本國組織科教工作者,甚至走進幼兒園開展科普,其本人還開設電視節目《怎樣成爲科學家》。他直言,今天就是未來,“投資”今天就是“投資”未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小樹更需土壤陽光雨露

種樹,需要土壤養料,需要陽光雨露,小樹尤其如此。頂尖科學家們和頂尖科學家論壇,通過自由開放、交叉融合、寬鬆包容的科研環境,助力青年人才多元發展。

“像包容藝術家那樣去包容科學家,不應隨意套用某一種統一的標準或要求,束縛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士天文學家迪迪埃·奎洛茲認爲,要給予青年學者信任和支持,在探索未知領域時被允許有思考的自由,以及挑戰傳統權威和挑戰普通智慧的自由,鼓勵他們去嘗試研究顛覆性的科研項目,並接受他們可能失敗的結果。

最成功的成果,可能是年輕人手裡的下一個成果。在上海交大,有一個常年無休的學生創新中心,那裡有無人機、機器人、激光切割機、工業軟件等各種支撐技術創新的軟硬件設備,被學生們稱爲“設備圖書館”。無論何時,同學們都可利用這些設備從事創新項目,提升用工程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頂科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說,“我們要把單一學科的知識傳授轉變爲複合型的工程能力培養,用未來的眼光瞄準前沿科技,培養面向未來的工程創新人才。”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目前全校正實施“大學科”行動計劃,打造了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大學科”,將多個傳統學科與前沿科技發展趨勢融合在一起,讓本科生課堂接觸到社會需求和產業發展問題,不懼失敗,直至成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開枝散葉,桃李天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黃海華、徐瑞哲

微信編輯:納米

校對:CP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