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慈善配捐騙局案發,兩部門發佈風險提示

新京報訊(記者劉思維)12月18日,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和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聯合發佈風險提示(以下簡稱“風險提示”),向社會披露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以“捐贈返現”“捐贈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財”等名義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具體案例和防範措施。

風險提示共披露三起以“捐贈返現”“捐贈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財”等名義實施詐騙的具體案例,其中,案例三爲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病患者急於獲得資助或捐贈的心理,以掌握某基金會“配捐”項目、“投流”項目或“公益理財”項目的名義,輔之給予高額回報的承諾,進行詐騙活動。部分患者前期獲得的所謂小額收益,實質上是讓患者之間互相轉款形成的。受騙人的本金大多通過網貸、借款等方式獲得,少則損失幾萬元,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後期不斷加大投入才發現已無法提現。

上述風險提示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組織基於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包括面向社會公衆的公開募捐和麪向特定對象的定向募捐。社會公衆在向某組織捐贈前,可以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cszg.mca.gov.cn)查詢該組織是否是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是否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等信息。面對一些“捐款”鏈接時,應當加強對相關銀行賬號等信息的核實,提高風險防範意識。任何組織和個人發現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慈善組織發現被其他組織或個人冒用本組織名義從事詐騙活動的,應當及時收集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並配合調查,及時向社會公衆進行澄清。

12月13日新京報刊發報道《“慈善配捐”外衣下的龐氏騙局:白血病人操盤,收割病友千萬資金》,披露了今年11月末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發生的一起假借慈善名義的龐氏騙局,11月29日,燕郊管轄地三河市公安局對這起詐騙案立案調查,12月1日,做完第二次骨髓移植手術僅8個月的黃某,作爲該案嫌疑人,在燕郊住所內被監視居住。根據12月14日三河市公安局發佈的警情通報,公安機關已對犯罪嫌疑人黃某、呂某某二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正在全力抓捕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孟某某。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編輯 楊海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