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龍三號火箭“穿新衣”“開暖氣”——2025年商業航天首發看點解析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捷龍三號火箭“穿新衣”“開暖氣”——2025年商業航天首發看點解析

新華社記者宋晨

1月13日午間,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以一箭十星方式成功將微釐空間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我國2025年商業航天發射任務喜迎開門紅。

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是一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主要是爲針對商業航天發射任務而研製,它可以兼顧海上和陸上發射。這一型火箭於2022年12月9日成功首飛,迄今已完成5次發射,發射成功率100%。

本次任務與之前有何不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高利軍介紹,爲了更好完成此次任務,研製團隊通過總體優化和實施固體發動機性能提升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火箭運載能力,將其從過去的1560公斤提升至1600公斤,是歷次任務有效載荷質量最大的一次。

此外,針對冬季海上發射,研製團隊還爲火箭“穿新衣”“開暖氣”。高利軍說:“本發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的整流罩上面有一個保溫衣,就像咱們的羽絨服一樣。另一方面在整個發射環境中也增加了熱風機,能夠保證本發火箭在整個過程當中都能保持適合的溫度環境。”

通過此次任務,研製團隊有效驗證了火箭對海上嚴寒和冬季高空風惡劣自然環境的適應性,有針對性地加強了環境保障能力,採用了冬季彈道風修正設計技術,多措並舉確保火箭的環境適應性。

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次發射都有創新。高利軍介紹,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研製團隊不斷優化創新發射方案,通過5次發射先後實現了國內首次海上熱發射、首次赴我國廣東陽江附近海域執行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首次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執行太陽同步軌道任務等多個“首次突破”。同時還承攬了國外衛星搭載發射服務,實現了在技術和能力上的不斷躍升。

我國有許多陸地發射場,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爲什麼卻要選擇海上發射呢?

總體來說,是爲了應對不同航天器對軌道的不同需求,火箭需要在不同的位置發射纔可以更好地利用其運載能力。我國海岸線綿延千里、海域幅員遼闊,用於發射的點位選擇範圍非常大,可以根據具體任務需求靈活選擇,並且還可以解決火箭殘骸落區的問題。

就本次任務而言,這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首次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實施低傾角軌道發射,在此點位實施低傾角軌道發射任務,航落區安全性好,既能節約海上航渡成本,也可縮短技術準備時間,還能提升任務的經濟性,爲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發射服務。

“2025年,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將繼續執行多次發射任務。”高利軍說,研製團隊後續將結合市場需求持續降低成本,進一步提升火箭經濟性,不斷增強火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通過開展火箭運載能力提升工作,進一步滿足高軌道、大重量的衛星組網和補網需求,更好適應未來商業航天發展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