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箭 商業航天再出發
2024年11月30日22時25分,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本次任務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
一個多月前,長征十二號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商業航天實現全產業鏈閉環。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輩仰望星空,書寫下無數浪漫神話。時至今日,中國一代代航天人傳承着向天求索的敬畏與渴望,爲民族復興的篇章印刻下星辰大海的註腳。這中間,不但有航天“國家隊”的開創與耕耘,同時也匯聚了商業航天人的智慧與拼搏。
從產業元年至今,中國商業航天已跨過十年發展週期。十年間,中國商業航天一次次逐夢蒼穹,將太空的饋贈一步步照進國人生活。如今,中國商業航天迎來新的歷史機遇。面向未來,這架“新增長引擎”向天圖強再出發。
攜手逐夢
新增長引擎成“國家隊”新夥伴
上世紀70年代,穹宇“唱響”《東方紅》;而今,北斗組網、“嫦娥”奔月、“祝融”落火、多批航天員乘組駐留中國空間站。幾十年來,中國航天“國家隊”用汗水和智慧交出一張張輝煌答卷。
2022年,“加快建設航天強國”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2024年春天,“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國家層面被明確爲要積極打造的新增長引擎。新徵程上,中國航天“國家隊”迎來了新的夥伴。
專家表示,商業航天是極爲重要的新增長極,也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
一個多月前的海南文昌市東郊鎮,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二號工位內,已待命數日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在深夜成功發射。推進器迸發的火光和無數人注視的目光下,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成後圓滿完成首發任務。這標誌着中國商業航天在2024年年末實現全產業鏈閉環。
“商業航天”,是指利用商業模式運營的航天活動,旨在通過商業市場的方式開展航天技術和服務的研發、製造、發射、應用。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北京紫微宇通科技公司董事長張曉敏向北青報記者介紹,隨着技術的突破、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頭頂的太空對人類而言已經成爲像“大航海時代”的新大陸一樣,是一片觸之能及的寶藏“藍海”,越來越多貼近產業、生活的航天需求正在涌現。商業航天產業可以通過更加靈活、經濟的方式,爲涉及工、農、醫等領域的新需求提供“天地通道”。
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島火山發生大規模噴發並引發局地海嘯,造成全國通信中斷。當年1月17日、1月18日,由中國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製的海絲一號SAR衛星,兩次成功獲取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地區以及火山周邊的災後SAR衛星影像,成爲那一次海嘯災害中全球第一個完成火山噴發災區拍攝的高分辨率雷達衛星數據,爲後續搶險救災提供了幫助。
除了應急搶險,商業航天賦能各行各業的應用場景正不斷落地。
以商業火箭公司中科宇航爲例,其打造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將超過50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入軌載荷超過5噸。其中,分由不同企業研製的衛星,“乘坐”商業火箭飛天運行後,可以爲智慧城市、農業監測、礦產勘探、工業排放監管等領域提供信息服務。
“北京紫微宇通科技公司作爲聚焦商業飛船和太空旅遊的商業航天企業,致力於爲有需求的人和物提供往返天地的服務。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赴太空觀光將成爲人民能夠負擔的旅遊新選擇。”張曉敏舉例稱,我國市場中有“國家隊”提供的國之重器,也有商業公司提供的無數民生產品。聚焦航天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
張曉敏指出,二者非但並不互斥,反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商業航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而來。“國家隊”的積累、探索以及各項基礎設施的打造,爲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基礎。另外,在合作借鑑中,二者將共同促進技術創新和迭代,一起爲航天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跳出需求側的視角,商業航天所涉及的上下游產業鏈非常廣泛。在發射場地的建設、航天器的打造甚至吸引資本投入等方面,商業航天產業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力的撬動作用都非常大。研究機構測算顯示,從上游研製、發射,到下游運營、應用,商業航天產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千億級別的市場。
嶄新定位
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國家太空佈局
“新增長引擎”並不是商業航天的唯一標籤,更爲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戰略意義。2023年年底,商業航天首度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點名”,明確爲戰略性新興產業。
業內人士分析稱,商業航天絕不僅是商業行爲,更是推動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都將商業航天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全產業鏈佈局。
以太空軌道分配和衛星互聯網星座搭建爲例,商業航天被公認爲最高效的途徑。
當下,我國多個衛星星座正加速組建,規劃發射衛星數量以萬數爲計。業內人士透露,衛星互聯網星座在全球覆蓋、6G、特種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其所需要的太空軌道位置被各國視作稀缺資源。
然而,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規則,衛星頻率及軌道使用的原則是“先到先得”。同時,爲防止各方“哄搶”,ITU還對衛星部署進度提出了時間要求,如有拖延將會面臨指標的縮減。
按照SpaceX的“星鏈計劃”,要在2027年前將4.2萬顆衛星送入低軌。面對有限的頻軌資源,中國當然不會坐等他人“跑馬圈地”,也在打造自己的衛星互聯網星座。只有這樣,在關鍵時刻纔不會受制於人。
張曉敏告訴北青報記者,商業航天遵循市場邏輯和導向,低成本、高效率本就是其先天具備的特點,這些賦予了商業航天實現高頻率發射的可能性。而這也正是衛星星座組網最迫切的需求。
除了高頻發射能力,商業航天靈活、便捷的特點同樣可爲國家重大航天任務帶來新選擇。
兩個多月前,針對我國空間站低成本貨運系統方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披露,“昊龍”航天飛機、“輕舟”貨運飛船方案獲得工程飛行驗證階段合同。
相關負責人提到,本次擇優吸納了傳統航天企業之外的科研院所和商業航天公司,有利於構建健康、良性、富有活力的載人航天競爭發展新格局。
張曉敏就此解讀,現行的空間站貨運方案中,天舟飛船無疑是非常成功、可靠的貨運飛船。然而,商業航天貨運方案可以爲空間站和地面之間的“快遞”運輸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張曉敏比喻稱,就像我們生活中上班所乘坐的班車,其載人數量多,但需要固定發車時間,提前確定上車人選,計劃、準備週期長;而出租車雖然只能坐幾個人,但可以做到隨招隨走,便捷靈活。另外從載荷種類來考量,低成本的商業化貨運方案,可以實現更高的發射、貨運頻率。這樣,例如生物學等對時間敏感領域的試驗載荷、保障航天員生活質量的新鮮食品等物資,可以隨時運往空間站。
此外,基於中國商業航天企業的解決方案已經實現“出海”,爲大國外交貢獻航天智慧。
目前巴基斯坦當地已建設5000英畝的智慧農業示範基地,這一基地的智慧屬性源於我國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舉行的第二十一屆農交會上,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正在打造商業雷達遙感星座女媧星座,已發射8顆(X-SAR)雷達衛星。“該衛星可支持大範圍地塊提取、農作物識別、農作物災情監測等農業農村監測服務,提供農業種植精準決策服務。”
張曉敏還提醒北青報記者,商業航天產業是高技術與高端製造的組合,技術輻射面廣、產業帶動力強、關聯產業多,其上下游鏈條中孕育着無數新質生產力的突破點位。這些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一旦被全面開發,不但惠及航天領域本身,同時也將爲全社會各行各業賦能。“即便跳脫出航天領域,商業航天的發展同樣可爲國家戰略佈局做出重要貢獻。”
乘勢騰飛
商業航天產業已駛入快車道
自破冰至今,剛剛跨過十年發展期的中國商業航天勢頭迅猛,交出了一張璀璨答卷。
時光回溯至十年前,2015年,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發展。
由此,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破冰萌發,業界普遍將這一年視爲中國商業航天元年。
對於一個新興產業而言,頂層設計、政策引領至關重要。
從《規劃》發佈、產業破冰,到規範行業有序發展、促進商業火箭技術創新,再到支持相關成套設備開拓國際市場,十年間,國家層面陸續出臺政策措施爲商業航天產業把脈、清障、領航。
審度產業規模——中國航天基金會披露,截至2024年年中,國內已註冊並有效經營的商業航天企業達到546家(未計入子公司數量)。另據天眼查數據,目前我國在業的和航天相關企業超過1.1萬家。有研究機構預估,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將突破2.3萬億元。目前,我國在軌衛星超過千顆,其中近半數爲商業衛星……
回顧技術成就——剛剛過去的2024年,中國商業衛星分辨率紀錄再度刷新,達到“優於0.5m”水平;中國企業發佈世界首個高清全球年度一張圖,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企業打造的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商業火箭首次搭載國際用戶衛星發射併成功入軌,揭開中國商業航天國際化發射新篇章;作爲國際商業航天競爭的前沿方向,我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可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聚焦基建建設——經過兩年多施工,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建成。《海南日報》發文評價,這填補了我國行業空白,補齊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鏈“最後一塊拼圖”。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發圓滿完成首發任務,長征十二號火箭從這個新的發射場拔地升空。海南商發有關負責人透露,該發射場正是爲了支持、服務大規模高密度商業航天發射而建,將爲中國商業航天按下“加速鍵”。
近日,多位業內專家得出共同結論: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驅動下,我國商業航天發展初具規模。一批商業航天企業在火箭和衛星研製、星座部署和數據服務領域取得一系列亮眼成就和技術突破。“總體而言,經過十年發展,我國商業航天已經從初創期步入快速發展期,產業駛入快車道。”
隨着未來衛星互聯網星座高密度組網,藍箭航天火箭研發部總經理、朱雀三號火箭總指揮戴政向媒體透露,預計未來兩到三年,中國商業航天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對國內商業火箭企業來說,未來5到10年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兩個月前,2024珠海論壇開幕。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透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在編制中,將爲商業航天留出更大發展空間,鼓勵“能商則商。
策源高地
北京全面佈局“南箭北星”
國家層面的政策爲產業發展明確方向,各地政府的措施則爲企業成長保駕護航。
以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策源地——北京爲例,其已成爲全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涵蓋火箭研發、衛星製造、地面站及終端設備、衛星應用服務等領域,超150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落戶”北京。
在北京,“南箭北星”的商業航天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
“南箭”以經開區、豐臺區、大興區爲主,聚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擁有全國最完整的火箭研製產業鏈;“北星”則以海淀區爲主,形成了全國衛星製造產業鏈最全的聚集區,整星研製能力全國領先。
北京市數據資產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鵬評價,北京的科創中心地位獨具優勢,具備豐富研發基地、多層次科研創新體系,這爲商業航天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北京市經信局航空航天產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初北京市發佈全國首份專項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專項政策《支持衛星網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至今,北京市、區兩級支持發展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2024年2月,北京經開區正式啓動商業航天“參天計劃”並首次對外發布“商業航天18條”。相關負責人稱,北京市經信局、財政局從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出發,首創商業航天發射保險貼費政策,現已連續四年實施補貼,支持了數十個項目。另據藍箭航天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亦莊百億政府引導基金中的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首個項目就投向了藍箭航天,爲其注入1.5億元。這提振了其他投資者的信心。其後,上海等地的投資機構紛紛跟進。
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統籌北京優勢創新與產業資源,在經開區設立“北京市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加速突破可重複使用火箭關鍵核心技術。
目前,在這項核心的產業技術領域,北京商業航天企業已經完成多個全國首次,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填補國內多項空白。此外,在歲末年初的北京經開區,全國首個商業航天共性科研生產基地——“北京火箭大街”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這個佔地超6萬平方米的市級重點項目建成後,將成爲世界一流的航天研發設計、試驗驗證以及產業服務平臺。
面向未來,北京市新的產業規劃也已經制定。2024年初,《北京市加快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發佈。行動方案明確了今後幾年的北京目標:到2028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實現可重複使用火箭入軌回收復飛,引進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和1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數量超過20家。此後,爭取再用五年時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創新發展高地。文/本報記者李巖
統籌/徐鋒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