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開菜單擺宴 衆作家懷念林文月

12日晚間在臺中市中央書局,有一場特別的晚宴,由作家蔣勳(右二)、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左二)企劃,邀集料理團隊現場烹飪,邀請藝文界人士參與。左一爲作家裴偉,右一爲林文月之女郭思敏。(李欣恬攝)

由作家蔣勳、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企劃,邀集料理團隊現場烹飪,重現林文月《飲膳札記》一書裡的拿手菜。圖爲一口芋泥。(李欣恬攝)

紀錄片導演齊怡分享,林文月會把每一次宴客的菜色仔細記在紙上。(齊怡攝,李欣恬翻攝)

12日晚間在臺中市中央書局,有一場特別的晚宴,由作家蔣勳(右二)、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左二)企劃,邀集料理團隊現場烹飪,邀請藝文界人士參與。圖爲前菜水晶蛋、椒鹽里肌和烏魚子。(李欣恬攝)

作家蔣勳十分懷念林文月的扣三絲湯。(李欣恬攝)

作家林文月於今年5月辭世,令諸多文友不捨。12日晚間在臺中市中央書局,有一場特別的晚宴,由作家蔣勳、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企劃,邀集料理團隊現場烹飪,重現林文月《飲膳札記》一書裡的拿手菜,衆人在享用美食時,也分享各自對林文月的回憶,以美食連結記憶,深深懷念這位前輩作家。

蔣勳表示,《飲膳札記》裡呈現了林文月對家人、朋友的關心,「我們會邀請最好的朋友、真正親近的人到家裡吃飯,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敬重,這裡面也有對人的愛。」蔣勳舉例,芋泥製作起來很費勁,但是爲了寵愛兒女,林文月會願意製作,這裡面帶有對子女的愛。

林文月的女兒、藝術家郭思敏回憶,母親製作芋泥時,她和弟弟常常是協助揉芋泥的角色。她表示,雖然芋泥熱量很高,但是她的母親則跟他們說:「吃一點點就好。」如此不過量的美學,是能品嚐美味食物的關鍵,令她記在心上。

12日晚間出席的藝文界人士還包括作家許悔之、裴偉、宇文正、紀錄片導演齊怡、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中時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洪建全基金會研發長曾文娟等人。菜色包括集結水晶蛋、椒鹽里肌、烏魚子的三味前菜、扣三絲湯、五柳魚、荷葉粉蒸雞、鑲冬菇搭配蒸秋葵、炒米粉、菜頭粿、一口芋泥等。

許悔之表示,他之所以人生一直從事編輯工作,是受到林文月和蔣勳的影響。他回憶,有次他到雲門劇場演講,林文月也出席現場,會後衆人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帶領下,爬上雲門頂樓看雲,林文月也俏皮地對着鏡頭擺了「YA」的手勢,成爲永恆的回憶。

作家裴偉分享對炒米粉的心得,他表示這是一道最能呈現臺灣人生活精神的料理,配料都是就地取材,如果將來他的兒媳婦想學料理,他第一道會教炒米粉,「只要會炒米粉,大家就不會餓肚子了。」

宇文正也分享,之所以書寫飲食文學,是受到林文月《飲膳札記》的影響和鼓舞,過往她打算爲剛上高中的兒子做便當,在忙碌的工作之下,她曾自問是否做得到,「但我讀到《飲膳札記》裡,用報紙點火起竈都可以做出那麼多料理,我有這麼多科技配備,沒有理由不能完成。」

衆人就在說菜、說故事、吃美食的狀態下,度過一個共同緬懷遠行前輩林文月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