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被自動化思維和情緒所控制!催眠師分享如何有效走出框架迴圈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 文/詹婉琦 意識解構催眠講師
情緒與認知框架的形成
出生來世,起出接觸的從原生家庭到求學階段,之後踏入社會,過程的經歷與體驗構築了「認知」。在社會學習理論提到:行爲和信念部分是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形成的,過去的經驗及觀察形塑了我們對「自我」和「社會」、「世界」的看法。情緒與認知框架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爲療法(REBT)強調,人的情緒反應是由信念和想法引起,而不是事件本身。
例如,當我們在某次事件體驗了「失敗的感受」,可能也會產生「我不夠好」的自我認知,延伸出焦慮和自卑的狀態,而這些情緒進一步強化了我們的認知與錨定,久了成爲一種系統的框架,往後在未來的體驗裡,久了就化做一種惡性循環。
走出這種迴圈,首先需要的是「自我覺察」,跳到觀察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以及認知模式,意識到這些限制信念並轉化、調整。
以下幾個能幫助自己深入覺察和實用的方法:
生命無絕對能幸福的解答,但每個人都能找到幸福的方法
用日常生活上能理解來說明潛意識訊息的重要性,如同電腦一樣,裡面的硬體到軟體都是環環相扣的,包含儲存的所有檔案、文件、資料夾,甚至到系統,隨着年齡成長,整個人體電腦每一刻都在產生變化,最重要的是身心靈裡這個主機所積累的記憶,各式各樣、五花八門,如何整理並善用這些資料庫,就是探索潛意識訊息的最大價值。期待在森林中與你相見,一同探索內心的無限可能!
關於作者:詹婉琦 意識解構催眠講師
更多身心和諧相關活動與課程可上「名日文化」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