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作物生長 不出門也能預測作物產量變化

運用智慧科技監測作物。圖/農試所提供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利用智慧科技,整合研發作物監測及葉面積感測系統,可預估未來一週番茄、小黃瓜等設施作物的產量,協助設施作物栽培品質管理與生產排程,節省人力操作。

農試所指出,未來設施業者可利用該所研發的這套軟硬體,藉由良好的環境控制及系統數據的應用,轉型升級爲智慧化生產管理模式,隨時隨地監測作物生長的狀況,並可調整勞動人力以因應氣候突發的貨源調度,達到「頭家免出門,能知作物事」的目標。

農試所表示,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農業設施並結合智慧農業計劃,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智慧栽培、作物模型及智慧農機等技術導入應用於溫室作物栽培的生產流程中,以提升產能及維護糧食穩定自主供應,並且轉型農業爲智慧、自動化的產業,降低勞動力高齡化及短缺的衝擊。

農試所說明,番茄及小黃瓜爲臺灣溫室設施栽培重要的經濟作物,年產量分別爲14萬3889公噸及5萬1264公噸,年產值近13億元。設施生產蔬果爲高投入型的生產模式,尤其瓜果類蔬菜需掌握開花、結果、採收供貨等人力安排,管理困難度較高,長期以來農民大多依賴經驗傳承,一旦遇到如寒流來襲之突發狀況,往往難以提前掌握後續產量,來配合訂單或調整生產排程。

農試所所建立的作物模型採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國際上常用的TOMGRO方式,結合自行開發的智慧載具,可自動蒐集作物影像資訊並計算出作物的葉面積供模型使用。藉由本項科技及數據分析的導入,對於掌握異常天氣事件後續的產量效果大大提升,未來將成爲輔助接單及生產排程的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