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猛龍」戰機 陸自制軍用機首款得意作

大陸的殲-10C戰機目前是中共空軍國產戰機裝備最先進的機種,正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圖/新華社)

雖然中國大陸有各種大型戰機,包括Su-27系統的殲-11、殲-11B、殲-15、殲-16與Su-30MKK和Su-35,還有號稱具有匿蹤效果的殲-20也很有話題性。不過中共自行設備與量產的殲-10輕型戰機纔是真正的絕對主力,數量最多,部署地方也最廣,這與它的自制率高,以及操作成本較低很有關係。

以色列在1980年代開發的LAVI雄獅戰機,具有下頜進氣、三角翼配全動前翼設計,許多人深信,以色列將部分雄獅戰機的研發經驗教導給中國大陸,纔有了殲10戰機。(圖/Military-today)

殲-10戰機的外型設計上,採用在歐洲相當常見的三角翼配前翼設計,以及下頜式進氣道的配置,令人容易聯想到以色列在1980年代初期自行研發的Lavi「雄獅」(或譯「少獅」)戰機。雖然此說沒有得證實,就如前文所提到,大陸在1970年代也提出殲-9的設計,也可能是殲-10的前身計劃。但是,以色列的角色仍然不容忽視。在80年代末期,大陸與美國的關係轉壞之後,大陸轉而和以色列展開了相當密切的軍事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霹靂8型(PL-8)短程飛彈,它的外型與以色列的巨蟒3型飛彈(Python-3)幾乎一致。

殲-10的引擎使用AL-31發動機,在國際標準上也是推力大的狠角色,其中應用在殲10身上的AL-31F,推力達到28,600磅(12.87噸),比F-16A普惠F100-PW-220發動機 的23,700磅(10.6噸)大了不少,比F-16C(Block70)奇異F110-GE-129發動機的29,588磅(13噸)也毫不遜色,而殲-10的正常起飛重量爲12.8噸,意味着它有有着極好的推力/重量比。

以色列的巨蠎3型飛彈(上)與中國大陸霹靂8型(下)短程飛彈,外型幾乎一致。(圖/wiki、大陸央廣)

首架殲-10A原型機於1998年完成。不過,大陸卻沒有第一時間公佈,而是持續低調研發,到了2002年定型,開始量產也沒有太多的消息,直到2008年纔在珠海航展首次正式與觀衆見面,此時殲-10的數量已經超過40架,並且在隔年2009年,成爲大陸「八一飛行表演隊」的表演機。

據說,大陸的空軍飛行員在比對殲-10與殲-11(Su-27)的駕駛感受,認爲殲-10在操作習慣與電子設備上,都比殲-11來的更優,這對大陸的軍事工業是相當大的肯定。

殲10A的進氣口下方有6道固定條,是個設計缺點。(圖/新華社)

殲-10C改成DSI進氣道,解決了殲10A的缺點。(圖/中國軍網)

雖然殲-10A表現不錯,但機身與進氣口,卻有相當突兀的6道固定條,大陸軍方沒說明過爲何如此,但必然是氣動外型上的瑕疵。不過他們也在設想如何改進,之後看到了美國F-35戰機著名的「鼓包式進氣道」(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iverterless supersonic inlet,簡稱DSI),它可以簡單的解決超音速氣流問題,大陸立即學仿這個設計,並快速的應用在各種自制戰機上,包括殲-10、殲-20、FC-1與殲-31,於是在2016年,首架殲10B試飛,明確看到改成DSI進氣的設計。

大陸的生產效率驚人,很難想像服役僅10年的殲-10A已不多見,只有八一飛行表演隊與訓練中隊還看的到,其他的實戰中隊已是殲-10B與殲-10C爲主。而殲-10B與殲-10C差別,很可能差在引擎的部分。

先前提過,研發殲-10,是以AL-31爲基礎,但是大陸也持續推進自制引擎的計劃,這就是渦扇10「太行」發動機的開發。據說太行發動機是一種「美俄混血」的引擎。在1980年代,大陸曾向美國申購CFM56民用航空引擎,然後試圖與俄羅斯AL-31進行融合,過程相當困難,耗費20年的時間,才掌握了全權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也才終於掌握太行發動機的性能。

渦扇10「太行」發動機,它的尾噴口呈現直筒狀,這是外型特徵。(圖/人民網)

2種不同的 殲10噴口,從特徵來看,左爲安裝渦扇10「太行」的殲10C,右爲早期版殲10,安裝的是俄製AL-31發動機。(圖/微博)

殲10戰機是大陸最不像蘇聯戰機的自制戰機,它的外型、飛控系統、航電與武器都是學習西方技術後的成果,因此歐美的軍事評論家,也普遍將它與F-16視爲同一等級,甚至認爲性能已有超過F-16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