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 老阜東浴室

老東坎的浴室自民國初年一直俗稱“澡堂子”,上世紀20年代,仁河橋西圩門外、坎東橋附近有兩傢俬人澡堂,到了上世紀30年代,因東坎街一段時間流行“傷寒症”,私人澡堂被迫關閉。隨着前河在解放後擴寬,中市橋和洋井在1955年重新改建落成,縣政府撥出專項資金,爲解決老東坎街居民洗澡難的問題,選址於阜東巷,建成集洗澡、茶樓、看戲、說書爲一體的東坎鎮阜東浴室。

浴池燒水的溫度大多歸鍋爐工掌握,一般情況下,早上水溫不太高,到了晚上,浴池裡的水成了“老湯”,加之老年人光顧的多,當時能用上肥皂的顧客可爲稀奇,從鄉下皁角樹上摘下的皁角往往成了大多數人的浴皁。肥皂是憑票供應的,洗頭多爲石鹼,也很下灰。擦背的師傅把浴室當半邊家,洗完澡上來,往往擦過背的顧客總比沒擦背的顧客多幾條熱手巾把,不要小看這熱手巾把,遞與不遞給顧客,當時可是身份的象徵,如果你手上還多一碗如煙末般茶葉泡的大碗茶,那就絕對“爺們”了!

如今,老城區的加快改造,使我不免想起兒時伴我成長的老東坎,在我的記憶中,抹不去的是阜東浴室那些刻在心中的陳年往事。

來源:濱海日報

微信廣告投放熱線1866258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