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來做科普老師?科普機器人“小科”亮相北京北京科技周

小科小科,你知道‘天問一號’嗎?”

“天問一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探測器,負責執行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

“我國什麼時候才能發射飛出太陽系的探測器呢?”

“2049年我國將有能夠到達距離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探測器,在太陽系邊際進行科學探測,預計2024年首次發射。”

“什麼是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是天文學上的一種距離單位,以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爲一個天文單位,一天文單位約等於1.496億千米。”

上述對話來自北京科技周的現場。耐心回答大家關於科技方面問題的並不是人類老師,而是一個叫“小科”的科普機器人。小科的亮相引起了現場觀衆的強烈興趣,特別是讓很多孩子駐足圍觀,不斷向小科提出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而小科也不厭其煩地給出準確回答。

據記者瞭解,小科背後的技術非常複雜,是由智譜AI、清華大學和北京智源研究院的團隊聯合完成。項目團隊的負責人之一,智譜AI合夥人和高級副總裁左家平表示,小科機器人的功能是基於智譜AI底層技術研發。目前,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創新已經逐漸觸及天花板。而智譜AI的唐傑教授團隊提出了數據融合知識的雙輪驅動人工智能框架。在這一框架下,人工智能模型兼具了感知和認知的能力,既有“舉十返一”的歸納能力;也能“舉一反三”地邏輯推理。

小科的核心組件“智能科普數字腦”就是依靠這一雙輪驅動的人工智能框架開發。在數字腦的控制下,它可以與公衆進行海量科普知識展示、對話問答,並具有一定的角色感知能力。融合了大數據和“大”知識的“智能科普數字腦”由大規模認知預訓練模型驅動。小科的科普能力來源於海量的互聯網數據,這些數據由大規模知識圖譜協助組織,通過雲服務的方式使得小科可以針對不同問題給出最合理的回答;另一方面,小科部署了中國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悟道“,通過其中的認知模型,小科可以實現按照不同人設完成問答,並不斷糾錯,不斷學習,不斷長大,成爲無所不知的“科普智能達人”。

這些前沿技術賦予了小科獨特的理解和表達知識的能力。項目團隊成員、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於濟凡表示,小科目前已經學習了百萬級別的知識圖譜,也接入了超大規模的中文預訓練模型,相比很多其他智能問答類產品,進一步減少了人工規則,加強了智能學習和提升能力。

工程實現上,團隊也做了大量創新。項目團隊成員,智譜AI工程師譚棋洋表示,爲了增加機器人對人工智能模型的兼容性,併爲機器人定製合適的動作,讓它能在不同的場景裡能用更準確合理的姿勢增加交流親密性和表達的準確性,團隊重構了機器人底層的交互邏輯。

在未來,賦予小科智慧的科普數字腦不僅僅能搭載在實體機器人上,還可以在數字人、全息人、手機電腦中發揮能力,從而更方便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爲智能科普服務發揮作用。左家平表示,智譜AI已與多個科普場館和其他科研、科普機構達成合作共識,共同研發、完善和部署科普機器人,讓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科普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