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新作 《海之岸》看海岸變遷

從去年9月開始,柯金源與「人劇團」共創藝術家,進行爲期一年的海岸環境田野觀察、體驗,共同完成了具有藝術美學與海岸變遷省思的《海之岸》。(公視提供)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最新作品《海之岸》,結合影像和表演藝術,探討海岸變遷,這也是他首次和表演團體「人劇團」合作。(公視提供)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最新作品《海之岸》,結合影像和表演藝術,探討海岸變遷,這也是他首次和表演團體「人劇團」合作,他表示,長期紀錄環境的變遷,許多議題的詮釋與社會溝通,需要根據閱聽人接收信息的習慣,以及媒體平臺的特性進行調整,「這次嘗試用年輕世代的觀點與情感詮釋,在各處環境現場進行即興創作。」

從去年9月開始,柯金源與「人劇團」共創藝術家,進行爲期一年的海岸環境田野觀察、體驗,共同完成了具有藝術美學與海岸變遷省思的《海之岸》,這也是柯金源首次與表演藝術工作者跨域合作的作品,以藝術的角度呈現臺灣多處河口海岸的環境變遷。

人劇團團長蔡旻霓表示,在田野調查時,柯金源的導覽給了豐富的環境資訊,「讓我收穫很多,跨越合作很像潮間帶,需要互相溝通與聆聽。」人劇團團員方駿圍也透過這一年的拍攝,重新梳理自己的價值觀,他表示,「導演和製作團隊在記錄臺灣環境辛苦的一面,卻沒有聽到團隊抱怨辛苦。沒有他們的努力,我不會知道臺灣有一片美麗的灘地,也不會了解臺灣的美麗。」

柯金源表示,有次拍攝時遇到東北季風來襲,「溫度很低,但是表演藝術者還是用意志力和熱情來完成拍攝,我們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在不同媒體平臺上,讓更多人重視環境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也邀請四位音樂創作者,爲不同的海岸情境進行音樂創作,包括「農村武裝青年」阿達的臺語唱唸、俐君的大提琴創作、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多種自制樂器吹奏,而片尾則由年輕音樂創作者桃子,延續現場的大提琴演奏,讓紀錄片飽滿的情緒,有一個撫慰沈靜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