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有效防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金融體系面臨一些挑戰,中小銀行作爲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險防範的重要性尤爲突出。現階段頻發的中小銀行違約事件進一步表明,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不容忽視。需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和及時處置風險,從而穩步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

隨着監管機構逐步放寬公司及個人不良貸款轉讓的門檻,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手段可以更加多元化。拓寬不良資產轉讓渠道,如自主清收、轉讓和不良資產證券化,對加快銀行業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在中小銀行面臨較大風險時,兼併重組成爲一種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整合資源,兼併重組可以提高銀行的整體規模和實力,有效分散和降低風險水平。監管部門可以制定支持政策來推動銀行業兼併重組發展,中小銀行則需主動尋找合適的兼併重組夥伴,以構建更強大、更具競爭力的機體。同時,對於不具備拯救價值的出險金融機構,應允許其進入市場化破產程序,儘可能減少損失,以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健康和穩定。

中小銀行規模較小且大多尚未上市,其融資渠道相對狹窄,通過股權和債權融資方式來補充資本相對受限,一旦面臨經營壓力,資本的自主補充能力較爲有限。政府可以通過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提供相應政策支持,鼓勵更多資金流入中小銀行,爲其發展提供更爲廣闊的資金空間。中小銀行則需要更好地統籌內源性資本補充和藉助外部市場的資本補充,以及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的資本補充機制。例如,通過發行債券、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更多長期資金,提高資本實力。此外,簡化銀行發行金融債的審批程序,提升金融債發行的便利性,讓中小銀行積極參與債券市場,通過多元的融資渠道,降低資金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依賴傳統行業、單一信貸業務的對公業務模式難以爲繼,中小銀行需要加快業務轉型腳步。要明確自身業務定位,聚焦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本地市民的戰略重點,走特色化、精細化和差異化的轉型之路。立足於區域資源和稟賦優勢,集中資源,圍繞一兩個主要的產業鏈進行持續性的投入和積累,力求在對產業的理解、服務的效率、產品的適配度和風險控制的有效性上超過大中型銀行,成爲銀行業的“專精特新”或“單項冠軍”。發揮其貼近客戶的優勢,推廣線下和非標準化爲主的個性化服務模式,通過線下與客戶的高頻溝通,增強客戶黏性,減少信息不對稱,更好滿足當地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要。

此外,中小銀行的數字化科技應用要迎頭趕上,通過加大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提升技術水平,構建數字智能監管體系。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監管,爲建設更爲安全、高效的中小銀行服務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政府、監管機構和中小銀行需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建立健全系統性風險防範生態體系,進一步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