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回升向好持續 股市、房地產市場高質量發展可期

編者按:2024年上半年已經過去。回看上半年,一系列政策不斷推出,效果正在顯現,這爲全面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無疑打下了良好基礎;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持續推進,深化改革正在進入新階段,這對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分有利;樓市政策也是逐漸發力,市場正在回暖。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外部因素會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

有挑戰,更有動力。展望下半年,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仍有許多有力因素的支撐。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資本市場獲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可期;房地產市場企穩恢復有望加快。

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服務 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正在見效

今年上半年,新“國九條”落地,“1+N”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勾勒出中長期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藍圖。此次改革圍繞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主線,重新定位市場投融資功能,重塑市場生態,目前已初見成效。

新“國九條”的出臺爲A股市場帶來長遠影響。隨着政策陸續落地見效,受訪專家普遍認爲,下半年,宏觀經濟修復力度有望持續加強,A股上市公司業績有望企穩回升。

政策加快落地顯效

目前來看,資本市場各項改革舉措的推進蹄疾步穩,加速形成新生態。

廣發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陳福認爲,新“國九條”發佈後,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三方面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優化。

以分紅爲例,上市公司分紅的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5月2日,有3859家上市公司公佈或實施2023年現金分紅方案,合計現金分紅金額達2.24萬億元。2024年以來,A股公司分紅可預期性強。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記者發稿,年內A股公司區間現金分紅總額已超8698億元。

陳福表示,監管重點關注上市公司分紅、回購、減持等,相關政策快速落地,有利於引導長期投資,提升資本市場穩定性。但對比海外成熟市場,我國上市公司在回購、分紅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增量資金積極入市

隨着政策落地顯效,各路增量資金積極入市。

股票型ETF持續獲得大資金“逆勢加倉”。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收盤,今年以來股票型ETF資金淨流入超4026億元。其中,易方達滬深300ETF淨流入超869億元,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淨流入約776億元,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淨流入均超576億元。

外資持續流入A股。截至一季度末,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現身720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其中,巴克萊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銀聯合銀行、淡馬錫富敦投資等機構加倉動作頻頻。同時,中東資本“真金白銀”配置中國資產。截至一季度末,阿布扎比投資局、科威特政府投資局在57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現身,合計持倉市值超158億元。

華泰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研究員王以表示,隨着宏觀經濟、企業盈利的溫和持續修復等,A股有望迎來更多增量資金。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對於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優質企業,能夠爲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源頭活水,讓投資者更好分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是資本市場義不容辭的責任,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要緊緊圍繞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今年以來,多項政策舉措出臺,推進落實“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要緊緊圍繞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要求。

4月12日,新“國九條”提出,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更好服務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國資國企改革等國家戰略實施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進一步突出科創板“硬科技”特色,健全發行承銷、併購重組、股權激勵、交易等制度機制,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

多層次資本市場是科技創新型企業成長的沃土。以科創板爲例,截至6月28日,累計573家企業登陸科創板,首發募資總額約9108億元。代表新質生產力方向的企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往往需要持續迭代核心技術,研發投入高、融資需求大且週期長。Wind數據顯示,註冊制改革以來,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7家紅籌企業、20家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業內人士認爲,隨着多層次市場服務覆蓋面和精準度的提升,資本市場的工具、產品和服務也將更加豐富,更加契合科技型企業的發展需求。

展望下半年,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一攬子舉措備受各方關注。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近日表示,證監會正在深入開展註冊制等資本市場改革綜合評估,在此基礎上將抓緊研究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一攬子舉措。

貨幣和財政綜合施策 組合效應助力基本面回升向好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鞏固,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增多,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改善,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經濟整體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徵。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展望下半年,我國宏觀政策發力點較多,需綜合施策放大組合效應。

貨幣政策:持續發力穩增長

回顧上半年,我國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爲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上半年,貨幣政策主線明確、措施得力。通過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確保市場流動性穩定;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優化,推動信貸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領域;保持匯率基本穩定,強化預期引導,防範匯率超調風險。”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6月25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季度例會認爲,“要加大已出臺貨幣政策實施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貨幣政策取向方面,本次例會的具體提法與上季度完全相同,這意味着接下來貨幣政策將在穩增長方面持續發力。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季度例會提出,引導大銀行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作用,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業界普遍認爲,未來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強。

談及下半年貨幣政策,田惠敏認爲,主要發力點在於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優化信貸結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確保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以及支持金融機構加大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力度。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季度例會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繼續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在堅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主基調的同時,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效化解重大領域潛在風險。”東方金誠高級分析師馮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今年上半年,財政政策靠前發力,政策效能加快釋放,加大對重點領域支出的保障力度。

王青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穩定宏觀經濟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穩定了整體投資增速。同時,重點支持了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6月25日,審計署受國務院委託,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了《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出,推動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今年以來,我國實施了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一攬子積極財政政策,有效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多位專家認爲,下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力提效、靠前發力,財政支出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

王青分析稱,5月份,超長期特別國債開閘發行,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開始明顯提速,在此基礎上,下半年廣義財政支出同比增速有望明顯加快,從而對基建投資形成有力支撐。下半年財政政策有可能在促進消費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預計各地配套補貼措施會跟進。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盛鬆成認爲,預計未來較長時期,我國宏觀調控將以財政政策爲主,貨幣政策予以配合。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下半年,貨幣政策配合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是重要看點。目前,地方政府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正在加速,貨幣政策將維持相對寬鬆的流動性環境進行配合。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下半年,財政政策的主要發力點至少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調動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超長期特別國債在下半年將逐步開始顯效,爲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注入穩定性。

對於下階段財政政策,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建議,短期來看,增發國債擴大總需求,優化“化債”政策;中期來看,優化財政政策實施方式,從重投資轉向投資與消費並重;長期來看,要推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房地產市場逐步企穩 發展新模式加快構建中

保交房、去庫存、穩市場……2024年上半年,在持續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順應人民羣衆對優質住房新期待的背景下,從中央到地方,房地產相關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力度持續加大,瞄準房地產市場供需兩側,着力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展望下半年房地產領域的政策趨勢與市場走勢,受訪專家普遍認爲,下半年房地產供需兩端的支持政策還將進一步加力,在政策利好帶動下,房地產市場將逐步企穩,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有望加快構建。

積極信號不斷釋放

與房地產市場有關的積極信號不斷釋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優化房地產政策,對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要一視同仁給予支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保障購房人合法權益”,並首次提出“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6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着力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繼續研究儲備新的去庫存、穩市場政策措施”……

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通過推進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降低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首付比例與取消房貸利率下限、支持收購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多種手段,從保交房、釋放購房需求、去庫存等多個着力點綜合施策,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的新變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地方層面,各地因城施策,在需求端放鬆限購、跟進房貸相關政策、優化公積金貸款政策,拉動購房需求;在供給端用好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積極探索住房“以舊換新”和保障性住房“以購代建”,發力保交房與去庫存。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共出臺房地產相關政策超360條。

“從上半年來看,政策效果已經在多個城市得到體現,不少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提升。”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爲下半年市場復甦打下了良好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1月份至5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額、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降幅有所收窄,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從單月表現來看,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爲739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0.7%,降幅較4月份收窄2.1個百分點,房地產市場出現邊際改善跡象。

“在房企融資政策持續優化、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持續推進等因素帶動下,1月份至5月份房企到位資金降幅有所收窄。”中指研究院指數研究部總經理曹晶晶表示。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1月份至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爲4.3萬億元,同比下降24.3%,降幅較1月份至4月份收窄0.6個百分點。

持續做好重點工作

6月1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政策效應釋放還需要一定時間,目前房地產市場仍在調整過程中。1月份至5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1%,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4.2%,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0.3%,銷售額下降27.9%。

目前,部分城市仍面臨着一定的庫存去化壓力。據中指研究院數據,截至2024年5月末,三四線代表城市出清週期達30.7個月。

展望下半年,圍繞去庫存、穩市場,各方如何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6月25日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4年第二季度例會指出,“着力推動已出臺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大對‘市場+保障’的住房供應體系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下半年房地產供需兩端的支持政策都將進一步發力。”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供給方面,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對保交房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能有效防控優質房企信用風險,穩定市場預期,或將在下半年進一步全面推進;在需求端,重點城市放鬆限購,加大公積金購房支持力度,推進住房“以舊換新”,以及適度減免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等措施,都有助於拉動需求,推動樓市回穩。

在去庫存方面,除了通過市場銷售這一渠道外,受訪專家普遍認爲,各地收購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以購代建”模式也有助於消化房地產庫存,該模式將在下半年持續推進。

王青認爲,下半年,除了各地會盡快建立專項工作機制、啓動收購存量商品住房外,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的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有可能增加額度、降低利率,中央和各級財政也可能通過提供貼息和擔保等,加大支持力度。

張波表示,預計下半年各地收購存量商品住房動作將不斷加快,資金層面或將呈現一定壓力。有針對性地提供專項貸款等措施,能爲相關領域提供資金支持。

“消化存量房產已成爲短期房地產政策的重心之一,地方按照‘以需定購’原則,聯動保障房供給,收儲已建未售新房的節奏或加快。”曹晶晶表示,另外,收回閒置存量土地、盤活存量土地的配套政策也將加速落地。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不斷釋放的政策利好帶來了房地產市場企穩的積極信號。

曹晶晶判斷,下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仍面臨調整壓力,而目前保障性住房“以購代建”、住房“以舊換新”等模式纔剛剛開始,未來隨着各城市大面積推廣以及配套資金的落地落實,預計將對去庫存、穩市場起到積極作用,將有利於加快房地產市場企穩恢復。

在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新變化的當下,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是破解房地產發展難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6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完善“市場+保障”住房供應體系,改革相關基礎性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未來,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核心是‘市場+保障’兩條腿走路。”王青表示,市場方面,要堅決防範房價大起大落,提升商品房供給質量,弱化房地產的金融屬性,要長期堅持“房住不炒”主基調,並將其從制度上落到實處;保障方面,未來各地政府要提供較大規模、多種形式的保障房,滿足“新市民”等人羣的基本居住需求。

張波認爲,從政策層面來看,爲了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供應側要在堅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原則的基礎上,加速構建“市場+保障”住房體系;需求側需更大程度降低購房門檻,助力置換人羣打通堵點,並優化土地側的供應節奏和規劃設計,以更好精準匹配相關人羣的購房需求。

毛藝融 韓昱 寇佳麗 張薌逸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