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更新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 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

IUCN更新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圖爲1993年葛洲壩下發現的白鱘,可能是留存於世最清晰白鱘照片。(澎湃新聞╱危起偉提供)

IUCN更新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圖爲長江鱘。(澎湃新聞╱大自然雜誌提供)

澎湃新聞報導,7月21日晚上,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佈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佈全球現存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裸腹鱘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約2/3的鱘魚種羣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全球鱘魚面臨主要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的非法貿易帶來非法捕撈,水壩阻斷了牠們的遷移路線,不可持續的沙石開採破壞了牠們的產卵場,以及棲息地喪失。

此次被提及的3種亞洲鱘魚包括白鱘、長江鱘和西伯利亞鱘自然種羣,前兩種是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

據公開資料,白鱘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四川漁民諺語稱「千斤臘子(中華鱘) 萬斤象(白鱘)」,其長度可達7米,起源於約2億年前,是中國的特有種和長江的旗艦物種。

1989年,白鱘被列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於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爲「極危級」,2009年再次評估時被確定爲「極危(可能滅絕)」。另外,白鱘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保護物種,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一。

最後一尾白鱘活體記錄是在2003年1月,在長江上游四川宜賓江段被誤捕,經成功救護後放流。

此次報告評估中,長江鱘則因爲未能發現增殖放流種羣的幼魚而被評估爲野外滅絕。對於長江鱘現狀,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發起人危起偉表示:「長江鱘持續20年沒有自然繁殖,說明長江生態環境還不能說是恢復得很好了。」

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專案)周非說:「白鱘的滅絕以及長江鱘的野外滅絕爲我們敲響了警鐘。」

近年來,中國加大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度。農業農村部陸續發佈《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5- 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 (2016-2025)》與《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 (2018-2035)》。對於中華鱘現狀描述是「產卵頻率降低、洄游種羣數量持續減少、自然種羣急劇衰退」,對於長江鱘則是「自然繁殖終止、野生種羣基本絕跡、人工羣體亟需保護」。

危起偉說:「長江鱘和中華鱘不應該只有滅絕一種未來。牠們的人工羣體已經有了,但自然種羣的恢復任重道遠。所幸『長江大保護』已成中國共識,『十年禁漁』、《長江保護法》等利多政策已陸續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