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產品整合“潮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在經歷多年迅猛發展後,惠民保產品悄然進入整合期。

《2023年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知識圖譜》統計,截至2023年11月15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累計推出284款惠民保產品,但由於不同惠民保產品運營狀況差異較大,已有73款產品停止運營,佔比約25.70%。

“今年以來,一些惠民保產品因多種原因遭遇停售,加速了惠民保產品整合步伐。”一家涉足惠民保業務的保險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舉例來說,今年安徽省決定將當地所有地方惠民保產品併入省級統籌,導致多款當地市級統籌產品相繼停售或停止運營。比如,合肥市的“合惠保”併入了省級統籌的“徽康保”,蕪湖市的“惠民保”停售,“蕪憂保”併入“安徽惠民保”,亳州市的“亳州保”“亳惠保”停售。省級產品層面,“皖惠保”和“徽康保”併入“安徽惠民保”。

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指出,目前停售或停止運營的多數惠民保產品,往往是運營時間較短,比如大部分停售產品僅運營一期。

在他看來,這些惠民保產品之所以陸續退出市場,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當地政府加快惠民保產品整合力度,不少市級統籌產品紛紛“合併”納入省級統籌;二是部分惠民保產品的醫療賠付範疇與服務能力跟不上當地民衆需求,導致其保費收入下滑,難以支撐其正常運營。

上述保險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前多數經歷四次、五次迭代的惠民保產品,基本都將國內特藥、質子重離子治療、CAR-T治療、住院自費醫療、海外特藥等納入賠付範疇,以滿足民衆日益多元化的診療理賠需求,但有些地方惠民保產品“動作較慢”,加之當地惠民保產品競爭激烈,導致客羣流失與保費收入下滑,難以支撐業務日常運轉而不得不退出市場。

受此影響,“死亡螺旋”是否將加快惠民保產品優勝劣汰與整合步伐,日益受到市場強烈關注。

所謂“死亡螺旋”,概括而言,就是健康人羣覺得投保卻得不到理賠,紛紛不再繼續投資惠民保,導致保險公司不得不提高惠民保費率,令次健康人羣紛紛認爲在支付更高保費後卻得不到滿意的保障回報,也紛紛不再繼續投保惠民保。如此惡性循環,最終令惠民保產品因客羣流失與保費收入持續回落而無力支撐賠付壓力,導致產品最終失敗而退出市場。

多位保險業內人士指出,在惠民保產品運營過程,死亡螺旋風險一直是客觀存在的。但通過廣泛市場調研,他們發現部分曾經投保的民衆之所以不再續保,主要原因不是他們認爲投保卻得不到理賠,而是他們擔心惠民保產品免賠額較高且未必能有效賠付、產品保障範圍升級達不到他們預期、惠民保定價略高等。

宸汐健康CEO李偉在近日舉行的2024星浦匯暨藥械多元支付論壇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死亡螺旋”風險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既往病症人羣持續參保但健康人羣持續“脫落”(不再繼續投保),導致惠民保產品保費收入與賠付壓力日益不匹配。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仍是擴大參保人羣。

“此外,一些城市也嘗試對惠民保產品進行客羣細分,比如針對60週歲以下與超過60週歲的人羣提供不同的惠民保產品費率定價,如此即便參保人數沒有增長,其保費結構優化也能有效覆蓋產品賠付壓力,防止死亡螺旋風險出現。”他告訴記者。

在多位保險業內人士看來,若惠民保產品不想因爲“死亡螺旋”等問題而遭遇整合,還需處理好三方面的關係,一是處理好社保與商保的關係,如今有些惠民保產品賠付範疇“踩到”社保邊緣,對整個公共保障體系的貢獻不夠大,無形間限制它們的未來發展空間,很容易被整合;二是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儘管部分地方政府希望惠民保賠付率越高越好,但這會導致惠民保“賠錢賺吆喝”,難以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而被迫整合;三是處理好企業與企業的關係,在惠民保服務生態裡,保險機構、醫藥企業、第三方健康管理科技公司、醫療機構等都佔據重要角色,只有彼此建立共生共贏關係促進惠民保醫療保障服務範疇持續擴大並滿足民衆需求,也能令惠民保有更大生存發展空間,降低被整合的機率。

多地惠民保產品整合“探因”

在經歷多年蓬勃發展後,部分地方惠民保產品不但數量增多,且存在較高的同質化競爭壓力。

記者獲悉,部分省市僅省級統籌的惠民保產品多達5款,這還不包括當地多個地級市各自發行的市級統籌惠民保產品,且它們的醫療保障賠付範疇與賠付標準的相似度非常高。

這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記者獲悉,針對惠民保產品的地區發展,相關部門提出條件成熟的地區可探索推進惠民保產品迭代,條件不成熟的地區不應盲目跟風冒進;各地應加強統籌把關,惠民保項目一般以城市(地區)爲單位開展,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全轄區爲單位開展;每個地區經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後的項目數量不宜超過一個。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令部分省級醫保局等相關部門加快了當地惠民保產品的整合力度——儘管相關政策鼓勵“市級統籌”,但不少地方政府相關本部門則招收合併當地多款惠民保產品,向省級統籌“邁進”。

以東部某省爲例,地方政府要求2024年所有地方惠民保產品併入省級統籌,導致當地6款市級惠民保產品與其他4款省級惠民保產品悉數停售,紛紛併入省級統籌的一款惠民保產品。此舉在某種程度也減輕當地惠民保產品競爭壓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將持續推動惠民保產品整合潮涌。

記者瞭解到,仍在持續運營的211款惠民保產品裡,9個省和126個市已採用“一地一策”(即一個地方只運行一款惠民保產品)的做法。另有12個省與19個市仍延續多款惠民保產品同時運營的做法,但業界普遍認爲未來各地惠民保產品將大概率朝着“一省一策”或“一城一策”發展,未來更多惠民保產品將遭遇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發展水平與當地惠民保產品停售率呈現顯著相關性。即大城市能容納多款惠民保產品開展良性競爭,中小城市多款惠民保產品同時運行更容易出現部分產品停售問題,導致當地惠民保產品整合機率更高。尤其在部分經濟發展不發達的地區,早期發展過程涌現多款惠民保產品,如今當地惠民保產品停售比例相對較高,引發更強烈的產品整合需求。

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在多款惠民保產品同時運營的城市裡,一線城市、準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惠民保產品平均停售率分別爲15%、38%、43%與47%。

這意味着在二三四線中小城市,當地惠民保產品遭遇整合的機率相對更高,尤其是當地市級統籌惠民保產品很可能被地方政府“合併”納入省級統籌。畢竟,省級統籌惠民保產品的投保人羣相對更多,醫療保障賠付覆蓋面相對更廣,產品運營穩健性與社會效應也相對更好。

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統籌級別、市場競爭環境、產品停售率等因素都在持續影響惠民保產品的整合進程。

在當前停售的惠民保產品裡,省級統籌產品佔比爲16%,主要原因是部分省級政府對當地省級統籌惠民保產品進行“合併”;在市級統籌惠民保產品裡,僅運行一款產品的地區,86%產品未出現停售,表明市場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令相關產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但在市級統籌、且多款產品同時運營的地區裡,產品停售率則高達33%以上,究其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不少醫療保障賠付範疇與賠付標準難以滿足民衆需求的惠民保產品遭遇客羣流失與保費收入下降,最終難以維繫,無形間促使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加快當地惠民保產品整合步伐。

上述涉足惠民保業務的保險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相比2021-2022年,去年以來惠民保產品呈現三大新發展趨勢,一是相比2021-2022年的較高免賠額,去年起,越來越多惠民保產品都在調低免賠額;二是儘管惠民保保費維持在約100元,但賠付保額一直在增加,去年新發的多款惠民保產品保額達到210萬元-310萬元不等;三是越來越多惠民保產品正將醫保賠付範圍之外的住院理賠、海外特藥、CAR-T治療等納入賠付範疇。在這種情況下,若部分地方惠民保產品賠付範疇與賠付標準沒能跟上這些新趨勢,很容易遭遇客羣流失與保費收入下滑,遭遇“入不敷出”的經營窘境,最終面臨被整合的結局。

多管齊下破解“死亡螺旋”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產品整合潮起,無形間引發市場對惠民保能否擺脫“死亡螺旋”窘境的爭論。

畢竟,若越來越多惠民保產品遭遇死亡螺旋風險而陸續退出市場,必然觸發更大範疇的整合浪潮。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死亡螺旋”風險在惠民保經營過程一直客觀存在。目前不少惠民保運營機構都希望能努力提升民衆參保率,進一步“遠離”死亡螺旋風險。但事實上,民衆參保率提升幅度是有限的。何況,一旦民衆參保率提升到一個異常的高程度,還可能衍生某些新的風險,比如政府希望更高的醫療賠付率並讓更多民衆“受益”,反而造成惠民保面臨更高的虧損經營風險;再如民衆爲了獲得惠民保賠付而“默許”過度醫療,又給社保構成新的賠付壓力等。

前述涉足惠民保業務的保險機構人士向記者指出,爲了提升參保率,部分地方惠民保產品運營機構一直在籌劃如何讓沒有發生醫療賠付的投保人獲取價格優惠的健康管理服務,從而提升用戶黏性。但此舉似乎仍未打動當地民衆,原因是當地民衆更看重惠民保價格是否足夠便宜、醫療理賠範疇是否更廣、賠付標準是否更親民。

李偉向記者表示,過去兩年半時間,宸汐健康爲約90個城市提供惠民保相關醫療保障服務,包括整合醫療資源、拓展特藥服務、提供有感的配套醫療服務、打通一站式快速理賠體系等。目前,惠民保產品要化解死亡螺旋風險,仍需在產品設計、支付體驗、有感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在產品設計端,不少地方惠民保產品不但將醫保目錄外的部分特藥產品、海外特藥、門診險、慢病用藥等納入賠付範疇,還向沒有理賠經歷的投保人提供降低免賠額等“福利”,以此吸引更多民衆持續參保;在支付端,越來越多惠民保產品都在探索快速理賠與一站式理賠墊付;在有感服務方面,部分惠民保產品已嘗試提供齒科預約、HPV疫苗預約、帶狀皰疹疫苗預約、膠囊胃鏡檢查預約等其他增值服務,取得不錯成效。

許閒直言,惠民保能否有效擺脫死亡螺旋風險並避免遭遇更大的整合潮,關鍵在於它的定位必須精準——儘管惠民保具備“普惠”性質,但它仍需按照商業保險規則運營,才能在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向民衆提供更完善周到的醫療保障理賠服務,實現更強的“普惠”特性。

記者獲悉,當前衆多地方惠民保運營機構正在醞釀新一輪的產品迭代升級,一是將惠民保產品進行細分,拓展基礎版與升級版,滿足不同民衆的差異化醫療保障理賠服務需求,進一步擴大參保人羣範疇並提升參保率;二是對既往病症人羣採取差異化的賠付方式,包括提高免賠額或降低保額等,如此既能讓帶病投保人羣擁有合理的醫療保障,又能實現產品可持續運營;三是將藥房購藥折扣納入惠民保產品理賠範疇,讓更多民衆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