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到底能不能“拯救”股價?要看這三個因素

(原標題:回購到底能不能“拯救”股價?要看這三個因素)

退市警報的頻頻拉響,讓多家公司出招自救。

近日,兩家有面值退市風險的公司拋出大額回購方案。山鷹國際(600567.SH)擬以3.5億元-7億元回購股份,利歐股份(002131.SZ)董事長則提議4億元-6億元回購股份。上述回購計劃公佈前,山鷹國際和利歐股份股價分別爲1.33元/股和1.4元/股。拋出回購方案次日,山鷹國際和利歐股份股價分別上漲8.27%和3.57%。

不過,並不是所有回購計劃都會有效。到底哪些公司回購股票市場會認同?

因素一:回購金額佔市值比例

二級市場之所以對前文所提兩份回購報以熱情,是由於山鷹國際和利歐股份擬回購金額佔公司流通市值的比例較高,分別佔公告前流通市值的8.83%和6.1%。

面臨面值退市風險是這些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當股價接近1元時,會引發投資者因恐懼退市而帶來的拋盤,形成虹吸效應。因此,上市公司有必要提前出手穩定股價。

從基本面情況看,山鷹國際資產負債率較高,達到71.37%,公司出錢回購有一定壓力;利歐股份資產負債率爲42.69%,賬面類現金資產超過百億元,短期借款爲33.33億元,整體資金較爲充裕。

歷史上,利歐股份分紅較少,近三年只有在2024年進行了分紅,分紅金額爲2.02億元,股利支付率爲10.26%。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累計分紅5.72億元。可以看到,公司此次擬回購金額上限超過上市以來的分紅總額。

目前,A股2元以下公司有246家,其中市淨率介於0和1之間的多達97家,山鷹國際和利歐股份的市淨率也都在0和1之間。市淨率較低的公司,維護股價動力和能力也相對較強。這類公司普遍集中在鋼鐵、商貿零售、房地產、建築裝飾這四大行業。

其中,鋼鐵行業相對來說自救能力更強。目前股價最低的三隻A股鋼鐵股,都有不同程度的公司回購或者大股東增持行爲。

重慶鋼鐵(601005.SH)股價已經接近1元,公司擬回購資金是5000萬元到1億元;酒鋼宏興(600307.SH)股價在1.1元左右,大股東擬增持1億元到2億元;山東鋼鐵(600022.SH)股價爲1.2元左右,採用了大股東增持和股東回購結合的方式——大股東擬增持5億元到10億元,公司擬回購2億元到4億元。

從這個角度看,面值退市機制有可能促進上市公司通過回購減少賬面冗餘資金,加強股東回報。

不過,對於面臨面值退市風險的公司來說,有些經營比較困難,能像利歐股份一樣大規模回購的公司其實還是比較有限。同時,一些公司看似資產負債率不高,但其實債臺高築。

以康欣新材(600076.SH)爲例,公司只拿出了管理層增持25萬元到50萬元的股價維護方案。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資產負債率爲36.88%,在69.82億元的資產中存貨高達38.96億元,貨幣資金僅1.8億元,短期有息負債超過10億元,長期有息負債7.45億元。

因素二:是否爲次新股

如果將擬回購金額平均值與流通市值相比作爲回購力度的指標,市場上回購力度較大的還有另一股力量,即上市未滿三年的次新股。根據A股公司6月發佈的回購預案,擬回購金額平均值與流通市值之比大於5%的公司有9家,其中有4家是上市未滿三年的次新股,其餘爲有各類退市風險的公司。

6月以來,按照回購力度強弱排序,發佈回購預案的次新股前五名依次爲西山科技(688576.SH)、安凱微(688620.SH)、華蘭疫苗(301207.SH)、麥加芯彩(603062.SH)和科捷智能(688455.SH)。

造成這一現象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次新股的大股東尚未解禁,流通市值相對較小;二是近年來發行的次新股普遍存在超募現象,企業賬面冗餘資金較多,有回購能力;三是小盤次新股受市場風格影響,股價普遍下跌較多。

以西山科技爲例,公司流通市值在13.5億元左右,擬回購金額爲1億元到2億元,擬回購金額平均值已經達到流通市值的11%,是6月以來A股公司回購預案中力度最大的。財務情況看,公司賬面寬裕,2024年第一季度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資產和其他非流動資產資產合計爲18.06億元,且沒有任何有票負債。

需要注意的是,市場對這些次新股大力回購並不買賬。西山科技、華蘭疫苗、麥加芯彩股價紛紛在發佈大力度回購預案後創出新低。

業績方面,西山科技2024年第一季度扣非淨利潤下滑12.7%,且應收賬款暴增,引起市場擔憂。華蘭疫苗受季節性因素影響,2024年第一季度營收和扣非後淨利潤分別下滑76.36%和79.19%。麥加芯彩2024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大幅下降,導致淨利潤同比下降近50%。

因素三:成交金額

從效果看,在回購力度接近情況下,有退市風險的公司回購對股價提振作用明顯好於次新股。

ST萬林在公佈回購方案後拉出四個一字板;佳隆股份在公佈回購方案前股價爲1.29元/股,公佈回購方案後次日高開並封住漲停;*ST富潤在公佈回購方案後沒有再創出新低。而大比例回購的次新股只有安凱微沒在公佈預案後創出新低。

事實上,回購金額與個股日均成交量金額也有關係。以走勢最強的ST萬林爲例,其擬回購金額爲1.5億元到3億元,公告前一週公司日均成交金額僅爲434萬元。相比之下,次新股成交相對活躍,每日成交金額大多在數千萬元,公司要拉動股價難度較大。

因此,從博弈角度看,成交清淡的面臨退市的公司在大力回購刺激下,股價短期最容易走高。次新股則由於上市初始定價偏高,往往在公佈回購方案後仍面臨尋底過程, 但次新股的優勢在於公司大多處於新興產業,賬面現金業安全墊較高,尋底後將具備長期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