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如此可惡,能滅絕它們嗎?

大家都知道蝗蟲是非常常見的農業害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洲(除南極洲),全球已記錄有一萬餘種。大概有500多種蝗蟲會對牧草和農作物造成危害,其中約50種被認爲是主要害蟲。

在氣候適宜的情況下蝗蟲會大量繁殖,聚集形成龐大的種羣,蝗蟲大規模地爆發形成蝗災,蝗災在我國曆史上曾經與水災、旱災共同稱爲“三大自然災害”。

那麼蝗蟲到底有什麼本事可以成爲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呢?

一方面,蝗蟲的食性非常廣泛,它們以小麥、玉米、高粱和水稻等常見莊稼爲食,也會對棉花、大豆和蔬菜等農作物造成破壞。大規模的蝗蟲羣會迅速吞食農田中的莊稼和農作物,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全毀,嚴重影響農民的生計和人類的糧食供應。

歷史上蝗災曾對人類糧食安全多次造成重大影響,例如《後漢書·五行志》曾記載“後漢明帝永平十五年,蝗起泰山,彌行兗、豫,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飢死”。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道:“興元兵後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爲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從這些歷史資料的記載中可以窺見當時蝗災對人類糧食安全造成的重大危害。

現如今我們也時常遭遇蝗災威脅,在2014年,我國河南3000畝黃河灘遭遇蝗災,蝗蟲所過之處大片玉米地被吃的只剩杆子,在大量噴灑農藥等措施及時實施的情況下仍然損失巨大。202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針對當前世界矚目的非洲沙漠蝗災發出警告:如果不加以控制,蝗災將導致1900萬人的糧食安全受到威脅。由此可見,控制蝗災保證人類糧食安全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另一方面,蝗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蝗蟲吞食植被,導致植被減少,土壤侵蝕加劇,水源受到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這會對其他動植物種羣的生存和繁衍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其他物種的滅絕。

因此,蝗災對農業、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採取措施監測蝗蟲數量和出現位置,以預防和減輕因蝗災造成的損失。

既然蝗蟲如此可惡,而現代科學科技又非常先進,如果將蝗蟲物種徹底滅絕,是不是就可以萬事大吉呢?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蝗蟲在人類社會及整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人類社會中,有許多地區從事蝗蟲買賣,蝗蟲是許多人賴以生存的生物。

蝗蟲富含蛋白質,被認爲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食用蝗蟲自古就有,清代的著作《留雲閣捕蝗記》記載“飛空蔽日之蝗,脂肉皆備,去其翅足,曝幹,味同蝦米,且可久貯不壞,北方人多以之下酒”。現如今飲食文化較爲開放,對於昆蟲類食物的接受度較高的地區,蝗蟲被當作一種食物資源,被用於食用或製作食品。

一些地區從事蝗蟲買賣還是爲了滿足養殖業的需求,農書《治蝗全法》中也曾提到:“蝗斷可飼鴨,又可飼豬,山中有人畜豬,以蝗飼之,其豬初重二十斤,食蝗旬日,頓長重五十餘”,這說明蝗蟲也是優良的飼料,可以用於餵養家禽、家畜。

此外,蝗蟲食量巨大,產生大量糞便,可以作爲有機肥。清代所撰農書《捕蝗考》和《治蝗書》中均記錄蝗蟲糞便及其本身是優良的肥料,能夠用於肥沃土地。

因此,蝗蟲的滅絕有可能會對從事蝗蟲養殖和買賣的地區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造成損失。他們將無法再依賴蝗蟲作爲食物和其他方面的資源,因此可能會面臨經濟困難。

在生態系統中,蝗蟲在自然界有着複雜的食物鏈關係。

在食草動物和捕食者的食物鏈中,蝗蟲是重要的中間環節,它們以植物爲食,能夠控制植物的生長,並且蝗蟲本身也是許多動物(如肉食昆蟲、鳥類和爬行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如果蝗蟲滅絕後,可能會導致一些以蝗蟲爲食物的物種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出現物種滅絕。

除了食物鏈關係,蝗蟲在土壤和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影響。例如,大量的蝗蟲經常在土壤中產卵、留下排泄物及死亡後的蟲體,這些都可以促進土壤的肥沃和提高生物多樣性,而蝗蟲滅絕後,缺乏蝗蟲排泄物和屍體的土壤會出現營養失衡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另外,蝗蟲作爲“知名”農業害蟲,會和其他各種食性相同的農業害蟲形成競爭關係,蝗蟲滅絕後有可能使其他種類農作物害蟲由於缺乏了強大的競爭對手而大量繁殖,從而對農作物造成更加嚴重的破壞,導致農作物減產及農民收入減少。

考慮到這些可能的後果,徹底滅絕蝗蟲可能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維持蝗蟲這個物種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採取措施來預防和減輕蝗災的破壞,並有效管理蝗蟲這個物種的數量和分佈。

參考文獻: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小小博(科普創作者)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