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低迷 近三年港逾百家券商停業

圖/中新社

香港持牌機構及持牌人士數量

2023年以來,港股成交慘淡,造成本地券商經營困難。港媒報導,年內共有32家券商停業,過去三年已有逾100家券商結束營業。香港金融服務業代表預期,2024年上半年本地券商經營環境仍充滿挑戰。

2023年前11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額僅港幣1,056億元,年減15%。恆生指數12月27日收漲1.74%至16,624.8點,但年內累計下跌17.48%。

香港明報報導,12月以來,已有多家券商宣佈收縮或終止業務。結好證券18日當週內部通告指出,傳統經紀的佣金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因此會縮減經紀業務成本,並分階段裁減經紀人。另外,大衆證券12月初通知客戶,交易系統已於10月底停止運作,並把原定於11月1日終止提供交易服務,延長到12月底,該公司屆時會同步終止及結清客戶的交易帳戶。

香港證監會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香港持牌機構及持牌人士分別爲3,236家及45,014人,與2022年同期相比減少38家機構與570人。

香港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惟宏表示,過去三年,已有超過100家券商停業,反映出傳統經營模式困難,且外圍因素也加劇券商經營壓力,預期2024年上半年本地券商經營環境仍充滿挑戰。李惟宏認爲,香港券商需要升級轉型,例如拓展ETF、期貨及商品等。在低迷環境下,中小券商如果不能獨自堅持,可以考慮收購合併,將會有更多協同效應,同時也希望港府拓展中東、東協等市場。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高鵑表示,本地券商「結業潮」不會突然好轉,不惡化已算好,審慎看待前景。除了大盤低迷以外,監管成本也不斷上升,但佣金又無法上升。由於券商都是投資者,生意若無利可圖,就會選擇退出。

有業者認爲,這波「結業潮」是歷來最嚴重,因爲以往就算情況再差,也不會像這波低潮長達三年之久。行業生態已經改變,客戶從電話下單,變成手機下單,業者從原先的高佣金變成零佣金,客戶行爲改變後就不會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