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車BU持續加碼技術投入"方向是對的 盈利是遲早的"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4月28日報道 在智能汽車行業的浪潮中,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以下簡稱華爲車BU)在北京車展前夕發佈了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新方案“乾崑”,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以及智能車雲均有升級。其後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遲林春、華爲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李文廣等高管進一步就華爲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規劃進行深入解讀。

盈利時間表提前?

雖然華爲車BU之前設定的盈利預期是在2025年,但根據近期發佈會上透露的信息,盈利的時間表有可能提前今年4月。這表明華爲車BU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領域的投入開始取得回報。華爲車BU的盈利能力與其核心戰略緊密相關。華爲將其在ICT領域的技術積累應用於汽車智能化,這包括通信技術、IT技術、無線技術、光通信技術、數據通信技術以及雲端服務。這些技術的投資和研發是盈利的基礎。華爲車BU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載光系統、音響系統和車雲服務等。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接受度和銷售情況直接影響盈利。

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

對於成本控制,華爲車BUCEO靳玉志提到全生命週期成本的概念,強調在產品設計初期就考慮長期使用成本,以及通過系統架構優化來實現成本效益。他特別強調,智能化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華爲將利用其在ICT領域30多年的技術積累,推動汽車智能化的進程。對於具體的盈利時間表變化,“我們認爲方向是對的,盈利是遲早的,可能2025年,可能2026年、可能2027年。”靳玉志如是說。

遵從降本趨勢 質量是最重要的底線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市場競爭激烈,汽車行業的價格內卷也對供應鏈合作方的降本能力提出更高挑戰。華爲如何應對?

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遲林春

華爲車BU副總裁遲林春從三個方面提出解決路徑:

首先是從解決方案能不能降成本,原來可能是車上鋪大量的傳感器,後來我們認爲不需要這麼多傳感器,人有兩隻眼睛就可以了,我們去掉四隻眼睛,這是解決方案上降低成本;

第二,我們未來寄希望於做“電子螺絲釘”,或者在整個汽車產業大樓裡我們做那麼一塊磚和瓦,隨着量的堆積,這個成本必然會下降,這是客觀規律。本身汽車走到了一個消費品、電子產品,有些東西可能還是要遵循一些規律的;

第三,與其說成本,不如更關心所謂的價格。價格這個東西最終是遵循經濟規律,一個是需求,一個是供給,這裡面是一個動態平衡,每個人都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產品做的很一般,功能又不太好,還想賣高價是不太可能的。

“在考慮成本的時候,要把質量作爲最重要的底線”靳玉志特別強調。

行業分析認爲,隨着汽車智能化趨勢的加速推進,華爲作爲技術領先者將在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其強大的研發能力和豐富的技術儲備爲華爲在汽車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華爲與各大車企的合作也將有助於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升級和變革。

然而,汽車智能化領域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技術的快速迭代、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崛起都可能對華爲的發展產生影響。因此,華爲需要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以保持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卷智駕的核心是數據積累

“人工智能核心還是要看數據。數據這塊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對任何一個做這個的廠家都很重要。

華爲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李文廣

”華爲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產品線總裁李文廣對“卷智駕”的本質作出了判斷。華爲車BU宣佈搭載其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預計今年將達到50萬輛,這一目標的實現對華爲車BU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市場影響。量快速上升對數據積累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華爲的另一優勢在於算力平臺。據介紹,華爲算力爲各業務部門共用,並未獨立覈算成本。實際使用成本很高。李文廣粗略算了一筆帳,比如華爲車BU如果做到4萬塊卡,不說買斷,僅租用成本一年爲30多億元。“所以一般的公司很難在這樣的競爭中卷下去。”

持續的技術投入,全鏈路的垂直整合能力,使華爲車BU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領域建立了門檻。50萬輛上車目標只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開始,“未來讓所有車走向智能駕駛”是華爲明確提出的願景。當然,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華爲在技術創新、市場推廣、合作伙伴關係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持續投入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