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碳排放量可能比預期提前數年達峰

《華爾街日報》:中國碳排放量可能比預期提前數年達峰。(新華社)

中國去年新增風力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300吉瓦,新增的低碳發電能力首次大到足以滿足中國每年增加的全部電力需求。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規模推廣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對這一領域的投資增幅之大促使國際氣候觀察機構目前預計,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預期提前數年達到峰值,最快可能今年就達峰。

根據最新的政府數據,僅去年一年,中國就新增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217吉瓦,增幅55%。從內蒙古的沙漠到西南部的山區,再到全國各地的房頂,包括天安門廣場邊人民大會堂的屋頂,到處都能看到太陽能電池板。

去年,中國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76吉瓦,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增量總和。中國在國內新安裝了2萬多臺風力渦輪機,其中包括安裝在中國東海岸附近海域高塔上的世界上最大的風力渦輪機。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說,新增的低碳發電能力(還包括水電和核電)首次大到足以滿足中國每年增加的全部電力需求。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和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的首席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認爲,這一動態表明,佔世界最大污染排放國總排放量70%的燃煤發電量在未來幾年將減少。

中國不斷擴大的可再生能源足跡正在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從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到電動汽車,中國公司是清潔能源技術的領先製造商。這激起了其他工業化國家對未來能源供應依賴中國的擔憂。

報導稱,與此同時,中國在國內部署可再生能源也爲國際氣候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長期以來,中國排放量的快速增長爲批評者提供了素材,他們認爲中國政府並沒有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或支持《巴黎氣候協定》。

《巴黎協定》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呼籲各國政府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溫度高1.5攝氏度以內。而現在,分析人士和官員表示,中國政府的努力爲巴黎協定的進程提供了動力,該進程要求各國政府每五年更新一次排放計劃。

「提前達峰將具有重大象徵意義,會向全世界發出我們已渡過難關的信號,」總部位於奧斯陸的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高級研究員Jan Ivar Korsbakken說。

2020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根據巴黎協定所制定的部分計劃。他還表示,到本10年末,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總髮電能力將達到1200千兆瓦。中國比計劃提前了六年:2023年底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能力已達到1050千兆瓦,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上個月預測,到今年年底將超過1300千兆瓦。

「中國的增長速度超級快,」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說。

中國有關部門定期公佈能源消耗和發電數據,但不公佈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總部設在英國的非營利組織Transition Zero稱,官方數據與他們的數據「大體一致」;該組織利用衛星圖像監測中國的工業活動和排放情況。

一些分析人士預計,一旦達到峰值,接下來幾年將出現排放平臺期,而不是快速下降。科學家們表示,這是一個問題,因爲全球主要排放國必須在這個十年內大幅削減全球排放量——與2019年相比減少43%,才能履行巴黎協定。

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是一個評估各國政府排放計劃的科學聯盟,該組織認爲中國目前的政策「遠遠不足以」實現1.5攝氏度的目標。該組織去年11月發佈的最新分析顯示,中國的排放量應在2025年達到峰值。該聯盟稱,如果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能像去年一樣平均每年達到300吉瓦,那麼中國的排放量將在本十年末大幅下降。排放量一直在下降的美國的行動和政策被評爲「不足」。

儘管如此,分析人士稱,如果排放量在下一個十年開始下降並將中國達到總體排放峰值的時間提前,可使預計的全球升溫幅度降低約0.3至0.4攝氏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去年11月的一份報告稱,迄今爲止,根據《巴黎協定》提交的排放計劃將使本世紀全球升溫2.5攝氏度。

中國仍在建設燃煤發電廠,這引發了西方官員的批評,他們批評中國正在鎖定未來數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國政府一直告訴西方官員,新電廠的污染程度並不像他們擔心的那樣嚴重。這些電廠將取代老舊、排放較高的電廠,而且將在遠低於滿負荷的情況下運行。在中國更多的電力來自間歇性風能和太陽能之際,這些電廠主要用於維持電網穩定。去年11月,中國推出了煤電容量電價機制,使燃煤電廠即使在作爲備用發電來源時也能賺錢。習近平在2021年表示,中國將從2026年開始逐步減少煤炭消耗。

分析人士說,中國碳達峰的確切時間取決於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和天氣等因素。隨着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下滑,預計經濟增長將放緩,除非中國政府採取新的重大經濟刺激計劃,而這樣的刺激計劃將增加工業碳排放。若今年夏天發生另一場乾旱,則將促使中國的煤炭發電廠加速運行,以替代損失的水力發電。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將繼續快速推廣可再生能源,分析人士預計,中國每年將繼續新增200到300吉瓦的風力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再生能源投資已成爲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去年,中國的清潔能源支出總額增長40%,達到8900億美元。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認爲,房地產行業低迷帶來拖累之際,如果沒有上述增長,去年中國的投資原本將與2022年持平。

這些投資包括清潔能源裝置,以及生產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和電動汽車的大型工廠的建設,這使中國成爲清潔技術的主要生產國。目前,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工廠有大量閒置產能。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之快促使分析人士預計,中國的汽油需求已於去年達峰。

在去年11月於杜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時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的解振華表示,中國將測算碳達峰的年份和絕對量。他還稱,中國政府將根據巴黎協訂製定接下來的排放計劃,「中國說到肯定做到,而且爭取做得更好。我們對此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