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瑩「翻譯」葉倫言論 一語道破「美國雙標」真相?

華春瑩發文截圖。(華春瑩社交媒體X帳號)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上週在接受美國公共媒體(APM)經濟電臺採訪時,再提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不過,主持人質疑,認爲美國政府在電動車、太陽能和新能源等領域也提供了鉅額補貼。對於葉倫給出的理由,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13日在社交媒體「X」進行了翻譯,一語道破「美國邏輯」背後的雙標。

「marketplace」電臺節目5月9日發佈的採訪內容顯示,葉倫在談及中美經濟工作組時表示,雙方已經進行了四次會議,正深入探討多個議題,「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先進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主持人呂斯達爾(Kai Ryssdal)對此表示,想和葉倫就4月訪華的重點之一進行討論,併發問稱,「正如您提到的電動汽車、電池,這些先進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我們只是在這些領域被中國超越了?」

葉倫當場否認稱:「我們認爲雙方的競爭是不公平的,中國正在大規模補貼對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領域。」

「中國比我們的晶片法案和《通膨削減法案》提供的補貼還要多嗎?」呂斯達爾質疑:「我們美國可是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也就是你們(美國政府)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對於主持人的提問,葉倫宣稱,美國已經聚焦了一些行業,特別是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電池、可再生能源,「我們並不是要在這些行業稱霸,成爲世界上唯一供應這些產品的國家,但我們確實認爲,爲了國家安全,爲了供應鏈的彈性,爲了創造良好的製造業就業機會,讓人們能夠在這些行業有所作爲,對重要戰略領域進行投資補貼是至關重要的。」

接着,葉倫承認,美國政府確實非常明確地對上述重要戰略領域的企業投資進行補貼,並補充說,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向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提供大量補貼,這隻會把美國的企業趕出市場。葉倫還補充,包括歐洲、日本,以及印度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聲稱它們和美國一樣有着同樣的擔憂。

針對葉倫的言論,5月13日,華春瑩在「X」上發文迴應道:「翻譯一下葉倫的話:我們(美國)會用補貼支持美國產業,因爲這是戰略性的,但當別人這麼做時,就是不公平競爭。」

對於華春瑩的解讀,有外國網友評論表示,說兩面話很難,但美國卻可以輕易說出,美方所謂的規則是爲他人制定的,而且隨心所欲地進行修改。「當美國在競爭中競爭中失利時,它就開始作弊。」網友感嘆說,這纔是真正的輸了比賽。還有網友直言,美國總是做它想做的事,而不是做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或者體面的事。

報導稱,近來,美國頻頻提及「中國產能過剩」,認爲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威脅到了他們在先進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然而,事實是,全球的綠色產能不僅沒有過剩,反而嚴重不足。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要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

報導稱,中國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實現減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的。路透此前的報導指出,鑑於歐洲本土電動汽車價格高難以負擔且替代燃料的選擇也不夠成熟,歐盟需要重新思考到2035年禁止銷售新的燃油車的計劃該如何達成,否則從長遠看,可能會危及歐盟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氣候目標。「在如此緊迫的現狀下,歐盟要想達成2035年的目標,不得不依賴價廉物美的中國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