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 | 建構中國自主翻譯話語體系
對中國翻譯話語內涵的認識,決定了文獻整理的範圍和中國自主翻譯話語體系的建構。自1840年尤其是19世紀末開始的“百年翻譯運動”,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等媒介中留下了極爲豐富的有關翻譯問題的陳述。中國翻譯研究界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文獻整理和理論探索,致力於建構中國自主翻譯話語體系。爲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翻譯話語的文獻整理和研究,建構中國自主翻譯話語體系,本文提出以下原則和方法,供學界討論和批評。
一是深化對中國翻譯話語多元化內涵的認識。對中國翻譯話語的本質需要再思考,不能僅將它視爲一種單一的學科話語,而應同時兼顧思想和文化意義,將它視爲一種文化話語。單一學科視角下的中國翻譯話語研究固然不可或缺,但它討論問題的焦點多侷限於翻譯方法、翻譯策略、翻譯規範等翻譯本體層面。顯然,中國翻譯話語在陳述如何翻譯等問題的同時,也蘊含着對自我與他者、政治與文學、傳統與現代等一系列困擾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整個人類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的認識和主張,這成爲反映中外文明交流互鑑的一面歷史之鏡。通過對中國翻譯話語的考察,可以從一個側面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思想和文化的發展主脈。基於這一認識,中國翻譯話語就有了顯形和隱形之別。前者直接討論翻譯問題,多屬於學科話語;後者則並非直接討論翻譯問題,但對於一個時期理解翻譯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隱形翻譯話語對於揭示人類文明互鑑、中國社會轉型發展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是把握好中國翻譯話語的三個資源。中國翻譯話語的三個資源是“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一直以來,中國翻譯話語研究傾向於從我國翻譯話語的歷史遺產中披沙瀝金,並借鑑國外翻譯理論,對傳統譯論進行現代性轉化。紮根本來、借鑑外來,這是中國翻譯話語研究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我們要注重對馬克思主義資源的借鑑。自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學運動以來,我們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翻譯話語,它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成果。在當前對於中國翻譯話語的思考中,這一部分資源亟待進行全面整理和系統研究,尤其是從學理層面闡發它與中國翻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與此同時,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之於中國翻譯話語研究的意涵,認識到除了文學翻譯,構成中國“百年翻譯運動”主潮的很大一部分實際上是來自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譯介。因此,我們對中國翻譯話語的討論應將眼光轉移到非文學翻譯實踐上面,整理由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翻譯衍生出的翻譯話語,重新描繪完整的中國翻譯話語的多元版圖。
三是融合大數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傳統質性研究的基礎上,大數據方法可以給中國翻譯話語文獻整理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最爲關鍵的是數據庫(語料庫)的建設問題。相比於傳統的紙質印刷物保存文獻整理成果這種形式,數據庫(語料庫)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容納海量數據,不用擔心存儲規模上存在瓶頸,同時可以對數據進行實時更新。由於數據的結構化特點,它具有較高的可延展性和高度的可再利用性。
中國翻譯話語數據庫包括文獻數據管理、文獻檢索、語料庫檢索、概念術語檢索、數據分析挖掘和數據可視化等主要功能。存儲在數據庫中的文獻主要來自兩種文本類型:一是再生數字化文本,主要通過將紙質文本掃描和進一步加工而實現數字化;二是原生數字化文本,主要從網絡公開數據中自動獲取。兩類文本經過一系列處理和轉化,形成了結構化數據,便於利用相關工具對以下方面展開大數據分析。
(1)中國翻譯話語發展演變研究。抽取中國翻譯話語的元數據信息,利用R統計語言等文本分析工具對歷史長時段中的翻譯話語在主體、關鍵詞、發表時間、地點、媒介、語種等變量方面進行定量分析,通過迴歸分析挖掘變量之間隱藏的歷史顯著性關聯。同時,利用數據庫的時間切片,展示歷史長時段翻譯話語在主體、內容和形式等維度的演變,勾畫中國翻譯話語的發展史。通過考察大規模語料中翻譯話語的詞頻、關鍵詞、詞簇、搭配詞和索引行等方面,識別翻譯話語的語義型式和話語結構,使用“用法波動分析”的方法,揭示歷史中特定翻譯話語結構在語義方面的起伏變化,從而有利於更爲直觀和科學地描述翻譯話語的歷史變遷,探索其背後的動因,提升中國翻譯話語研究的實證性。
(2)中國翻譯話語概念與術語研究。利用數據庫(語料庫)提供的關鍵詞和知識圖譜等定量分析工具,提煉中國翻譯話語的概念與術語,展示這些概念與術語在歷史長時段中的語義演變,尤其關注那些恆常不變的概念與術語,以及那些隨着歷史演化而發生起伏變化的概念與術語。通過進入這些話語表述所在的具體文本語境和歷史文化語境,在顯形翻譯話語和隱形翻譯話語構成的文本網絡之中,考察這些概念與術語語義上的擴增、縮減、變化、消失等現象,深入探索中國翻譯話語的概念與術語和時代語境之間的密切關係。
(3)中國翻譯話語主體研究。利用數據庫的著者字段進行檢索和可視化,可以展示哪些個人或羣體在生產翻譯話語方面積極主動。通過檢索著者出現的次數,可以勾畫出翻譯話語主體在時間中的活動軌跡,從而有助於理解其翻譯話語生成的具體社會、歷史和文化語境。
(4)中國翻譯話語內容分析。利用數據庫(語料庫)工具,通過對高頻詞、關鍵詞、搭配和突出的話語型式的統計分析,結合宏觀的社會歷史批評,揭示中國翻譯話語在表述內容方面所體現的社會和文化特徵,然後考察這一翻譯話語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5)中國翻譯話語比較研究。利用數據庫對中國翻譯話語展開地域、時間、語種等多個維度的比較。多維比較有助於深入把握中國翻譯話語的本體特徵和文化內涵。同時,數據庫(語料庫)還可以促進中國翻譯話語文獻彙編、中國翻譯話語教材編寫、中國翻譯理論教學和中國譯學史編纂等方面的發展。此外,中國翻譯話語數據庫(語料庫)還可以給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思想史等研究領域提供文獻參考。
大數據時代對中國翻譯話語文獻整理和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只有在更爲宏闊的視野下充分認識到翻譯話語的學科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擴大文獻整理的範圍,充分利用數據庫(語料庫)等大數據方法的優勢,建設中國翻譯話語數字基礎設施,系統而科學地闡發中國翻譯話語在思想體系、範疇體系、概念和術語體系、實踐體系與方法體系等方面的內涵,才能建構中國自主翻譯話語體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中的隱形翻譯話語研究”(20BYY028)階段性成果)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科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