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將兔兒爺從博物館請回民間

胡鵬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兔兒爺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出生於美術之鄉陝西鳳翔泥塑世家的他,從小就對民間美術耳濡目染。2000年時隻身來到北京拜師學藝,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漸與兔兒爺結緣,並在2003年創辦了吉兔坊。

在北京民間傳說中,兔兒爺是遵嫦娥囑託特意下凡爲遭受疾病肆虐的老百姓帶來解藥的玉兔。在中秋節前半個月,許多人會上街請一尊兔兒爺回家,與月神一同祭拜,祭拜結束,兔兒爺就成了孩童的日常玩具。

作爲中秋節的節令風物,兔兒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形象類似戲曲中的武將,或騎象、騎麒麟,或背插紙旗、紙傘,或坐或立。粗看威風凜凜,派頭十足,細賞卻是溫順可愛的兔子,令人愛不釋手。

製作兔兒爺是一門精細的藝術過程,要經過泥料篩選、煉泥、發酵、制胚、塑形、陰乾、打磨、彩繪等多種工序。“三分塑七分彩”,兔兒爺的製作十分講究彩繪工藝的細緻,追求“一筆到位”,色彩對比往往較爲強烈,富有衝擊力。由於兔兒爺造型飽滿、質感細膩,寓意着美好與吉祥,不少人也會將其作爲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胡鵬飛製作的兔兒爺大多身形短胖,形象豐富,憨態可掬,形式也更爲多樣。“我覺得民間美術的發展,其實也伴隨着技術和材料的更新,不同的材質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受衆羣體。”

爲了適應層出不窮的市場需求,胡鵬飛帶領團隊在精進兔兒爺材料質量的同時,還發展出冰箱貼、盲盒、鑰匙扣、旅遊紀念品等一系列文創產品,並與動畫、繪本等進行聯名,讓兔兒爺從博物館真正回到民間,始終傳遞積極向上、喜慶祥和的價值理念。

非遺想要“活”起來、“熱”下去,離不開年輕力量的加入。爲此,胡鵬飛團隊招納了更多美術專業畢業的年輕人蔘與進來,並大膽放手讓這些喜愛手工藝、鍾愛民間美術的年輕人去發散想法、大展身手,打造非遺“年輕態”。

如今,爲了藉助兔兒爺講好中國文化和中國故事,胡鵬飛及其團隊進一步開創了“元卯人”IP,從而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從國際交流層面來說,我發現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對美、對祝福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從業二十餘年,胡鵬飛在採訪中袒露,相較於自己得過的各類獎項,大衆對自己作品的認可與喜愛才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情。兔兒爺作爲一項民間美術,特點就是受老百姓喜歡。胡鵬飛和團隊經常一起外出擺攤、參加廟會等活動,“一些大爺大媽看見我們做的兔兒爺後,說他們小時候見到的兔兒爺都沒有這麼精細和漂亮,這時我就會特開心,感覺我們把兔兒爺這項非遺技藝的發展又往前推動了一步。”

每一步的傳承,都是對根的固守;每一步的創新,都是對葉的舒展。在胡鵬飛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兔兒爺不再僅是兒時記憶中塵封的玩偶,而是文化的使者,穿梭於廟會的喧囂與國際市場的遼闊之間,讓中國故事躍動在世界的耳邊。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