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綠色稅制”賦能“綠色發展”

桃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受訪單位供圖

稅務幹部輔導納稅人。受訪單位供圖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湖南省稅務局堅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綠色稅收職能作用,引導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正向激勵 引導企業綠色轉型

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如今,我國已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爲主體,以資源稅、耕地佔用稅爲重點,以車船稅、車輛購置稅、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爲輔助,涵蓋資源開採、生產、流通、消費、排放5大環節8個稅種的生態稅收體系。

“環境保護稅‘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槓桿調節作用,引導企業由‘被動減排’向‘主動治污’轉變,推動企業走上節能環保、綠色發展之路。”湖南省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皮本固介紹說。環境保護稅申報數據顯示,我省主要應稅污染物排放量穩步下降,環境保護稅的正向激勵效應明顯。

“環境保護稅的開徵讓我們更加重視綠色發展,這些年來我公司在有組織治理項目、噪聲治理項目、無組織治理項目方面等投入大量資金,這既能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改善環境,又能升級改造治理設施、推動綠色轉型升級。”湖南桃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表示,“環境保護稅優惠政策讓我們更有信心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投入更多資金,這也激勵着我們爲社會低碳、綠色發展貢獻更多力量。”據悉,該企業累計享受環境保護稅減免近300萬元。

稅惠助力 促進低碳綠色發展

近年來,湖南稅務部門積極落實各項綠色稅費優惠政策,加強稅收大數據分析,依託“湘稅通”、電子稅務局等智能化平臺推送稅費優惠政策,推行財產和行爲稅十稅合併申報,大幅壓縮企業申報表單數量、辦稅時間及申報次數,持續優化納稅服務,不斷提升市場主體辦理業務和享受優惠的便捷度,確保綠色稅收優惠政策紅利直達快享,不僅爲企業紓困解難提供助力,更爲企業可持續綠色發展增添了動力。

位於湖南省耒陽市的紅衛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煤炭開採、煤炭銷售、煤炭業投資爲主的煤炭開發企業。耒陽市稅務部門成立專家輔導團隊,深入煤炭企業,提供政策精準宣傳和申報輔導,幫助納稅人盡享稅費優惠政策,全市企業綠色發展的腳步更踏實、更堅定。2022年,紅衛礦業享受資源稅、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購進環保節能及安全生產專用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款近1000萬元。“環保做得好,稅費繳得少。近年來公司減免的稅款成了建設綠色礦山的重要資金來源,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推動了企業生產轉型升級。”紅衛礦業財務主管粟友良表示。

株洲市炎陵縣稅務局梳理支持綠色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對轄區內企業可享受的稅惠政策進行分析測算,建立“稅企直聯”服務機制,通過直連直通、“線上+遠程”等方式向企業宣傳輔導綠色稅收優惠政策。“稅務部門出臺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給我們綠色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持,自從將工業廢氣回收處理以來,我們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即徵即退增值稅60餘萬元,環境保護稅同比下降44%,極大減輕了我們的壓力,也加速了我們生產技術的升級改造,讓我們朝着更加綠色、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炎陵縣船形化工廠負責人文遠知表示。

工作中,湖南省稅務局同步落實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汽車車船稅及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等稅收優惠政策,倡導綠色出行,助力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新能源汽車作爲一種清潔、低碳的交通方式,國家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像我買的這輛新能源汽車,光車輛購置稅就全額免稅一萬多元,以後每年還不用交車船稅,又能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這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啊。”真金白銀的減免讓長沙市民李先生十分高興。

精誠共治 增進綠色稅收合力

2022年,全國首個省級稅費精誠共治辦法在湖南落地,“黨政領導、稅務主責、部門協作、社會協同、公衆協助、信息協力”的稅費精誠共治新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湖南省稅務局與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農業農村廳、水利廳等多個部門聯合制定發佈《湖南省資源稅實施細則》《關於做好耕地佔用稅部門協作和信息交換工作的通知》;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建立數據共享和部門協作機制,凝聚合力推動綠色稅收相關政策精準落地,促進企業向綠髮展。

婁底市稅務局與生態環境局建立環境保護稅涉稅信息共享和部門協作機制,開展環境保護稅納稅人識別,精準定位環境保護稅重點企業,強化稅源精準管理,聯合開展“送政策、問需求、解難題、促發展”惠民利企活動,幫助企業規範環境保護稅的核算申報,綠色稅費優惠政策及時落地,“我要減排”已經成爲廣大企業的自覺行動。

綠色發展,扮美瀟湘。湖南省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曾光輝表示,湖南稅務部門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綠色稅收職能作用,落實落細各項綠色稅收優惠政策,提供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深入推進部門精誠共治,爲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林洛頫、吳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