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好用好農業“芯片”

農業種質資源關係國家糧食安全,被譽爲農業“芯片”。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的決策部署,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根據普查安排,在2021年至2023年,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截至2023年末,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資源家底。

農業種質資源是現代種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性戰略資源,在傳承中華農耕文明、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鄉村振興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特別是種質資源與糧食安全息息相關。作爲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的堅實基礎,糧食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現階段至少包括來源安全、總量安全、質量安全和供需安全等多重含義。目前,我國已頒佈《關於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等多項政策,並修訂了《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等。我國農業種質資源分類登記工作優先從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開展,逐步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其他主體延伸。農業農村相關部門也定期發佈種質資源登記信息,公佈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立足我國種質資源普查情況,應不斷完善相關機制,推進農業“芯片”的保護利用。

組織開展農業種質資源的搶救性收集,完善保護名錄。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氣候變化、商品良種大面積推廣、國外畜禽品種引進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品種消失,作物野生近緣植物資源明顯減少。對存在的瀕臨滅絕風險的種質資源應進行搶救性收集,及時保護,完善保護名錄。明確相關主管部門的職責,完善野生品種、地方品種保護制度,推行政府購買服務,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承擔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實現在保護中有效利用,在利用中安全保存,激發種質資源創新動力。

收集引進的農業種質資源,做好保存和全面監測。利用逐步建立的種質資源長期庫、海洋生物種質資源庫,對作物種質資源開展基本農藝性狀鑑定、信息採集、編目入庫。利用超低溫、DNA保存技術、預警技術等,對現存庫資源開展活力與遺傳完整性監測,定期繁種更新,維持種質資源活力。對不同保存類型的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開展活力和數量監測,定期繁殖更新,保證庫存種質資源安全。

種質資源的保存離不開農民的世代傳承,農民育種改良使植物遺傳資源得到交換和使用。如果缺乏傳統育種供給,現代種業將喪失物質基礎和材料前提。雖然在新品種中引進和合成遺傳多樣性,使現代育種技術創造了更多食用作物品種,但在我國現有國情下,小農羣體仍佔農業人口絕對數量。如今越來越多“藏種於民”的在地實踐,進一步肯定和保護了農民在育種改良方面的貢獻和權益。

推進種質資源惠益共享,促進高效利用。《“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要求到2025年,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進一步完善,分發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2023年出臺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共享利用辦法(試行)》,規範資源申請獲取的條件、程序、數量和具體要求,建立資源利用反饋和利益共享機制。可以預見,我國將繼續推動國家種質資源惠益共享,及時發佈可供利用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通過試點項目探索經驗,逐步完善我國農業種質資源的惠益共享機制。

在摸清資源家底的基礎上,種質資源登記、保護、獲取和共享規範體系創制需求更爲迫切。保護種質資源是發展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保護好我國農業“芯片”,才能支撐農業科技創新、生產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發展,攀登全球現代種業高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董 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