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大關鍵行業關鍵芯片的規模化應用 打造創新高端芯片

本站財經5月31日訊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七部門印發《上海市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創新產品擴大應用的專項行動》。其中提到,創新芯片進設備。加大關鍵行業關鍵芯片的規模化應用,打造創新高端芯片。支持車規芯片、服務器芯片、手機及個人PC主控芯片、工控MCU、FPGA、單北斗芯片和高端模擬芯片等相關芯片的首次應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創新芯片應用比例不斷提高。

創新重點產品進清單。圍繞智能製造裝備、能源裝備、專用裝備、重大裝備等高端裝備領域推出50類標誌性產品,發佈後定期更新。推動安全應急監測預警、消防系統與裝備、安全應急智能化裝備等加快升級改造。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汽車製造、能源裝備、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推動創新產品應用,推進創新替代計劃,提高創新設備投資規模佔比5個百分點。

到2027年,實現本市工業領域設備更新規模累計達2000億元,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5%、77%,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重點行業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市級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突破1500個,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高。

上海市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創新產品擴大應用的專項行動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創新產品擴大應用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爲貫徹落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國發〔2024〕7號)部署和《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工信部聯規〔2024〕53號)要求,推動重點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控,加速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制定本專項行動。

到2027年,實現本市工業領域設備更新規模累計達2000億元,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95%、77%,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重點行業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設備能效基本達到節能水平,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升,市級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突破1500個,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高。

一、重點領域先進設備更新行動

(一)創新重點產品進清單。圍繞智能製造裝備、能源裝備、專用裝備、重大裝備等高端裝備領域推出50類標誌性產品,發佈後定期更新。推動安全應急監測預警、消防系統與裝備、安全應急智能化裝備等加快升級改造。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汽車製造、能源裝備、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推動創新產品應用,推進創新替代計劃,提高創新設備投資規模佔比5個百分點。(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局、各區政府)

(二)智能製造設備進工廠。到2027年打造500個智能製造示範場景。圍繞智能製造全場景建設,實施“高端機牀+”,“機器人+”,推動企業基於工業機器人、工業母機、傳感器與控制裝備、智能倉儲物流裝備、智能製造系統集成等智能製造裝備和系統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創新零部件裝機配套,引導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專用軟件企業與整機企業有機結合,開展產業鏈協同攻關,發揮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合作案例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優質基礎產品市場應用。(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

(三)檢測設備進生產線。形成一批儀器儀表、智能檢測裝備標誌性創新產品,面向重點領域製造過程關鍵環節檢測需求,示範推廣智能檢測裝備優秀應用場景。支持新材料急需關鍵儀器裝備自主化,引導技術能力強的新材料研發、檢測單位應用創新檢測儀器裝備。梳理制定新材料研製急需關鍵儀器裝備目錄。發佈20項以上創新科研儀器重點產品供給清單,支持高校及科研機構更新置換先進科研儀器設備。(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四)醫療設備進醫院。支持創新醫療器械研發,通過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範項目,加快創新醫療器械臨牀應用,支持創新醫療器械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對取得國家醫保耗材編碼、符合本市可另收費耗材目錄管理規定的產品,企業可直接申請掛網採購,實施一門受理,提高審覈效率。列入本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的醫療器械產品可按規定直接入院使用。發佈20項以上創新醫療設備重點產品供給清單,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申康中心、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醫保局、各區政府)

(五)新材料中試服務進基地。到2027年建成12箇中試基地,實現50個以上中試項目落地。鼓勵中試基地提供公共中試服務,公開新材料中試基地的專業場地、專業設備等服務能力信息。將園區中試基地的服務企業數量、成果轉化數量等指標,納入資源利用效率評價體系。鼓勵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具有CNAS認可資質的材料研發、生產、檢驗檢測單位等,帶頭應用關鍵急需儀器裝備。每年支持10項左右新材料應用認證項目,支持比例不超過認證委託合同及檢測委託合同金額的30%,單個產品支持金額最高100萬元。(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六)創新芯片進設備。加大關鍵行業關鍵芯片的規模化應用,打造創新高端芯片。支持車規芯片、服務器芯片、手機及個人PC主控芯片、工控MCU、FPGA、單北斗芯片和高端模擬芯片等相關芯片的首次應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創新芯片應用比例不斷提高。(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各區政府)

二、技術改造設備煥新行動

(七)推動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加快設備更新、產能提升、產品升級,到2027年,本市工業領域設備投資累計達到4000億元,設備更新約佔50%。對投資2000萬元以上符合條件的技改項目優先給予貸款貼息和融資租賃補貼支持,對符合條件的銀行貸款項目,連續三年每年給予貸款利息50%,累計最高2000萬元的支持;對符合條件的融資租賃項目,給予不超過融資租賃合同設備投資額5%,最高2000萬元的補貼;對特別重大項目給予覈定項目投資10%,最高1億元的支持。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政策,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推出“更新貸”“技改貸”“設備擔”等專屬產品。(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委金融辦、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上海監管局、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各區政府)

(八)加強技改項目要素資源保障。對不新增土地、以設備更新爲主的“零增地”技改項目,探索“零增地”技術改造項目承諾備案制;對不影響質量、安全的非關鍵環節,採用容缺後補、甩項後置等方式,推進全流程在線辦理,壓減審批週期。市區重點產業技術改造項目納入環評審批“綠色通道”,採取技術評估提前介入、申請材料容缺受理、公示和審查同步開展等方式,壓縮審批時間。(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審改辦)

(九)強化全生命週期服務。建立由審改、發改、經信、規劃、環保、建設、金融等部門組成的技改協調工作機制,強化市區協同,加強准入、審批、建設、驗收等統籌。建立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庫,將清單庫、資源庫、政策庫所涉及信息疊加,建立清單化滾動推進機制,對接低息貸款、產業補貼、加速折舊、進口設備免稅等政策,研究“一企一策”支持方案,加快設備更新進度。(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審改辦、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應急管理局、市稅務局、各區政府、重點產業園區管委會)

三、數字經濟賦智賦能行動

(十)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研發與推廣。聚焦重點行業,對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等重大研發項目,放寬新增投資額度及支持比例,支持比例最高爲項目新增投資的30%,支持金額原則上不高於1億元。鼓勵以用促研,對採購使用本市重點軟件產品的用戶單位,按照軟件銷售金額予以一定補貼。(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十一)元宇宙應用場景建設。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空間計算、雲端渲染、數字人、圖形圖像引擎等領域,推動一批創新產品研發應用。圍繞工業、文商旅、教育、醫療健康、協同辦公等重點行業應用需求,形成一批城市信息模型、建築信息建模、數字孿生、數字沙盤仿真、空間計算、擴展現實等行業級解決方案。加快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千兆光網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開展元宇宙應用場景“揭榜掛帥”,力爭到2027年年均向社會開放20個應用場景。(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數據局、各區政府)

(十二)智能工廠領航計劃。加快高水平智能工廠建設,到2027年培育不少於20家標杆性智能工廠、300家示範性智能工廠,加快推動全市規上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開展智能工廠評估診斷,結合六大重點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不同特點,一業一策、分級分類、有序推進智能工廠建設,以智能工廠建設有效帶動設備更新和創新產品擴大應用。依託智能工廠領航計劃及智能工廠標杆建設專項,對智能工廠能級和產值規模提升明顯的項目進行階梯獎勵,推動智能製造裝備和系統集成批量化、規模化更新。(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國資委、各區政府)

四、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十三)打造綠色標杆。引導企業圍繞設備數字化、生產網絡化、能源低碳化和生產潔淨化實施工藝升級和設備提標改造,到2027年累計培育500家綠色工廠。支持產業園區運用技術數字技術推動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智慧管控、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分佈式光伏、多元儲能、高效熱泵、餘熱餘壓、綠色微電網等能源智慧管控系統建設,力爭到2027年累計培育30家綠色園區。持續推動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覈定項目投資20%,最高1000萬元的支持。(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

(十四)推動能源和用能設備綠色低碳更新改造。加快綠色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開展工業企業“百一”行動,通過推廣節能高效產品、淘汰落後設備、優化節能管理等綜合措施,實現年節能量1%。推動更新改造300萬千瓦電機及其系統,加快推動本市石化化工、鋼鐵行業流程優化和提質改造。到2027年累計節能量50萬噸標煤,新增光伏裝機50萬千瓦,儲能應用規模20萬千瓦。推動2萬個存量自用非智能充電樁升級替代。新建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於1.25,將小散老舊數據中心納入產業限制和淘汰目錄,力爭改造後能源利用效率(PUE)不高於1.4。推動IT設備及配套系統10萬千瓦容量的更新,能效提升20%以上。實施老舊住宅電梯安全評估和分類更新改造。(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數據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十五)有序推進再製造和梯次利用。發展汽車零部件、航空發動機、船舶機械、精密儀器等產品領域高端智能再製造,推廣應用無損檢測、增材製造、柔性加工等技術工藝,探索在風電光伏等新興領域開展高端再製造業務。加快風電光伏、動力電池等產品設備殘餘壽命評估技術研發,有序推進產品設備及關鍵部件梯次利用。培育壯大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現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能力達到5萬噸/年以上。發展設備二手市場,建立鑑定、評估、分級等標準,推動二手設備交易平臺規範建設和運營。(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五、創新產品擴大應用行動

(十六)加大“三首”支持力度。加快推動自主安全可控的創新成果落地應用和市場推廣。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不超過創新產品合同金額30%,最高2000萬元的支持。每年支持不少於30項首臺套裝備、15個首版次軟件產品、10項首批次新材料。(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十七)創新產品推薦目錄推廣應用。到2027年,市級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突破1500個,加強創新產品在重大工程、國有投資項目建設單位的推廣應用,優先採購創新產品推薦目錄內的創新產品。用好編審委員會工作機制,發揮各行業主管單位在推進創新產品應用中的作用,鼓勵國企加大創新產品採購比例。發佈可視化創新產品標誌,打造成爲上海製造名片。購買列入上海市創新產品推薦目錄的首次投放市場的產品,對符合條件的銀行貸款項目,連續三年每年給予貸款利息50%,最高500萬元的支持。鼓勵支持創新產品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對符合條件的融資租賃項目,給予不超過設備投資額30%,最高500萬元的支持。對創新性特別強的產品給予不超過市場合同金額30%,最高2000萬元的支持。(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十八)強化創新產品核心競爭力。聚焦產業基礎、重大裝備關鍵技術,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和重點研發任務等政策,鼓勵支持企業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在人工智能、5G-A、工業互聯網、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探採等領域滾動發佈應用場景創新任務,對標杆性示範項目按照規定給予不超過20%,最高80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區政府)

六、質量和標準提升行動

(十九)增強產品質量可靠性。實施製造業卓越質量工程,支持開展質量管理能力評價,提高企業質量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檢驗檢測新技術應用研究,支持試驗檢測設備升級換代,推動重點產業檢驗檢測能力升級。通過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促進重點行業創新產品可靠性提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到2027年,新增2家國家級試驗檢測類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力爭形成2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範。開展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實踐,建設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選樹產品質量可靠性創新最佳實踐。(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局、各區政府)

(二十)強化重點領域標準提升。推進行業標準高端化,加強制造、醫療、檢測等領域專用設備關鍵標準研製,建立健全中試標準體系,推動創新高端裝備規模化應用。推進行業標準數字化,研製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軟件標準以及人工智能、元宇宙、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等新興數字領域標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行業標準綠色化,完善綠色產品、工廠、工業園區、供應鏈、數據中心等綠色製造體系標準,持續更新節能、節水、廢棄物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儲能等標準,構建集基礎通用、碳減排、碳清除和市場化機制的低碳標準體系。到2027年,新增培育“上海標準”10項。(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

(二十一)推動標準國際化躍升。建立完善國際標準一致性跟蹤轉化機制,不斷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健全標準國際化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支持重點行業標準走出去。支持國內機構和企業。加強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內國際銜接。到2027年,牽頭制定修訂新的國際標準50項。(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