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工缺口大機器人補位?4000萬失能老人照護難題何解

“十四五”時期,我國每年新增老年人1000萬左右。其中“帶病養老”“多病共存”的情況廣泛存在,對我國衛生健康體系形成挑戰。

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期間,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劉芳在18日召開的一場分論壇上表示,目前國內部分失能老年人有4000萬人,78%的老年人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

另有研究顯示,我國約有4000萬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帶來600多萬人的養老護理員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國僅有50多萬名養老護理的服務人員。其中,僅有33萬服務人員從事長期護理。

護理人員的短板

在前述論壇期間,北京老年醫院原院長、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陳崢預測稱,由於真正需要照護的老年人基本在80歲以上,而在我國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才剛剛進入60-70歲的年齡階段。所以,無論是機構養老還是長期照護的整體佈局,都仍有10年的發展“窗口期”。

陳崢表示,在整個老年健康醫學體系中,我國在疾病宣教、疾病預防、慢病管理和疾病救治等方面,相關工作已取得不錯的進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中期照護、長期照護和末期照護上,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弱項。

“長期照護”是指爲長期生活無法自理的人們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支持性的個人和社會服務,使其有最大程度的獨立自主性,保持尊嚴,維持最佳的生活質量。

陳崢表示,對於出現失能、失智情況,或者有醫療需求的老人,都需要長期照護。

在他看來,未來10年的發展“窗口期”亟需彌補護理人員的短板,與此同時,還應該進一步發展機構養老。

以歐美髮達國家爲例,陳崢表示,美國老齡化進程與我國相似。但該國醫院的牀位數是93萬張,專業護理院(即醫保可支付的護理院)牀位數則達到170萬張。同時,美國有400萬註冊護士,其中4.4%分佈在護理院,此外還有460萬名護工;在英國,醫院牀位是16萬張,專業護理院的牀位接近醫院牀位數的三倍,達到49.5萬張;在法國,醫院牀位數和養老機構牀位數的比例,大致爲一比二。

“我國目前的養老院的牀位數還不如醫院多,醫院是880萬張,養老(院)牀位僅爲220萬張。養老牀位中還有三分之一分佈在社區養老點,不是在養老機構。”陳崢說。

在他看來,目前社會對於“養老牀位是多還是少”存在爭議。其中,一部分觀點認爲我國“養老牀位多了”,這背後反映的問題其實是機構養老的入住率還較低,專業化配套服務還沒有跟上。

機器人“補位”?

面對不斷擴大的長期護理人員缺口,康養護理機器人的出現似乎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但在此次博鰲論壇期間,國內外多名專家指出,此類助老智能化產品仍然“叫座不叫好”。

“現在,給失能、半失能老人用的、全自動處理大小便需求的智能護理機器人已研製出來了,甚至已經走進了一些養老院。但在實踐中,這些機器人往往被閒置,養老院更傾向用尿不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二級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家組副組長陳殿生說。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陳殿生解釋稱,要使用這些機器人,安裝調試的準備時間長,此外還存在清洗時耗。相比之下,尿不溼就高效得多。所以,此類看似解放人力的智能產品,其實沒那麼高效,也難以大面積推廣。

他還提到,人工智能領域有一個理論叫莫拉維克悖論,即“要讓電腦如成人般地下棋是相對容易的,但是要讓電腦有如一歲小孩般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卻是相當困難”。在護理中,護工很容易幫助臥牀老人每兩個小時翻一次身,但機器還做不了。因爲一個看似簡單的“翻身”,需要考慮老人的鼻子不能被堵上,翻過去後其胳膊不能骨折等。

在陳殿生看來,目前,康復護理機器人還處於“從無到有”的起步階段。聚焦到國內,醫工交叉融合、工程學和護理學融合的程度,“還遠遠不夠”。

他舉例說,“輪椅爬樓梯”從技術角度是能做出來的,並且有產品已經出現在了一些技術推廣的展會上和敬老院裡。但這些產品即便能從物理學意義上保障安全,也很難照顧到應用對象心理上的安全,這不符合“以人爲本”的康復護理需求。

經濟性因素也制約了康復護理機器人的應用。

“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成本很高。實際上我們已有一些能夠用的護理機器人了,比如智能輪椅。現在多姿態的甚至自動導航的(智能輪椅)都很實用,但是,這些產品定價在幾萬元或者幾十萬元之間,價格非常高,很多家庭買不起。”上海理工大學智能康復工程研究院院長,康復工程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滬江領軍人才特聘教授喻洪流提出這一觀點。

從長遠來看,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項目官員本田幸夫(Honda yukio)認爲,伴隨着全球老齡化加劇,養老產業科技化、高智能化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未來一定會在更大範圍內採用機器人,實現對老齡人的長期照護。尤其是人形機器人,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

陳殿生也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之後的另外一個顛覆性產品。目前,中國政府、研究機構和企業已非常重視這個領域的投入。但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人形機器人比以往的智能產品難度更大,技術也更復雜。從產品研發成熟到走向應用端,包括能夠像保姆一樣對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照護,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