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共護綠水青山 同築和美鄉村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

溫熱的微風帶着蟬的鳴叫從耳旁掠過,帶來夏天獨有的美妙旋律。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長港鎮峒山村,這片曾經貧瘠、落後的村灣,早已變成人丁興旺、產業豐富、遊人如織的現代化新農村。峒山村,成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上的一處樣板、一抹亮色。

興產業,村民在家門口創富

“全村60%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10年前,村裡70%的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前不久,峒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佔志啓回顧起村裡10年來的變化。這10多年來,峒山村發展起一個個優勢產業,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村裡的人氣旺起來。

產業,是致富的關鍵。2021年,峒山村引入嘉禾特種淡水魚養殖基地,這個生態農業項目取得了令佔志啓都沒有預料到的好效果。

通過將傳統戶外魚塘改爲溫室大棚魚塘,指導水產養殖戶淘汰低標養魚池,進行中高端淡水魚的育苗和養殖等,市場反響強烈,這裡正逐步打造成華中地區最大的淡水魚繁殖基地。一條魚,帶給村民的收益更是實實在在。佔地近500畝的養殖基地,每年光流轉租金就能給村裡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峒山村民走上了農業致富的道路,靠着勤勞的雙手和科學有效的指導,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早在2014年,峒山村就組織村民外出學習考察蝦稻混養,部分人開啓了第一批探索。一次嘗試,爲村裡打開了一扇產業致富的大門。收入高、門檻低,峒山村從事蝦稻混養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多。經過近10年發展,蝦稻混養成爲峒山村的主導產業之一,混養面積超過6000畝。峒山村用過去10年來的持續探索耕耘,實現了超過400萬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成功走出了一條越來越寬的致富之路。

興科技,新模式催生農業新賽道

作爲一個資源並不豐富,基礎相對較差的普通村落,峒山村的成就,是如何一步一步實現的?科技的力量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這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路上的重要“武器”。以村裡的花卉種植大戶黃聯平的經歷爲例,在湖北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科技助力下,在做強花卉產業的同時,他用三至五年時間在峒山、東港等村推廣食用百合+水稻輪作技術,打造出萬畝高產高效糧田。花田+糧田的創新模式,讓黃聯平的收入越來越可觀。在不影響糧田種糧的情況下,每畝育種花田可增加3000至5000元的經濟效益。過去幾年來,在湖北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專家團隊的支持下,峒山村成長出多位種植大戶、農業能手,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戶的種植難點問題,更拓展了思路,讓鄉村種植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守住了糧食安全的根基。

優環境,落後鄉村蝶變旅遊目的地

推動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塊難啃的骨頭。10年前,峒山村破敗凋敝,污水橫流。現在,這裡鳥語花香,路面寬闊整潔,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真正實現了改頭換面。

走在峒山村,可以看到,環灣主幹道都是柏油路,機耕路也鋪設了水泥,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種滿花草,儼然一副現代化都市田園景觀。不少村民感嘆:“我們就像是住在花園裡一樣。”

這些年,隨着村集體收入的逐步擴大,峒山村的黨員幹部們第一時間就考慮提升村灣人居環境,改善村民們的生活質量。近50條道路建設完成之餘,沿路的美化也同步跟進。羣衆主動拆除圍欄、雞棚、豬圈、小菜園、廁所等34處,爲美化村莊讓路;爲了不讓修好的路黑燈瞎火,村民們還自發籌資,安裝了30多盞路燈,鄰里關係在凝心聚力的協作過程中變得更加融洽。

如今,峒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遊目的地,每到週末和節假日,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峒山棲客露營基地已建成露營、娛樂、天幕、餐飲4個區域,項目運營團隊不斷壯大,就近吸納了10名本村村民來基地就業,每逢節假日,這裡“帳無虛席”,需要提前預定。不少鄂州周邊城市的遊客驅車前來到此小住幾日,感受鄉村之美。鄉村文旅經濟也逐漸形成氣候,村民們又多了一處致富來源。“現在的日子,真的越過越好啦!”峒山村村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