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科大3學生自制發酵種 奪易牙節麪包競賽3金

弘光科大老師楊智偉(右一)指導學生黃詠燦(右二起)、江進寬王淳威參加易牙老面麪包競賽3金。(王文吉攝)

弘光科大學生用老面種加入果乾製作麪包奪金。(王文吉攝)

弘光科大學生(左起)王淳威、黃詠燦、江進寬奪易牙節老面種麪包競賽3金。(弘光科大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弘光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學生江進寬、黃詠燦及餐旅管理系王淳威,參加2020高雄易牙美食節第23屆全國美食文化大展,在老面種麪包競賽項目勇奪三金。三人自己培養麪包發酵種,比賽當天凌晨3點半到校準備,精準控制時間溫度,運用果乾烘焙出口味獨特的金牌面包。

三位學生由食科系特聘教授吳朝福助理教授楊智偉共同指導。楊智偉表示,易牙節過去烘焙麪包比賽項目都是藝術麪包,今年則改以老面種麪包競賽,現場還要讓評審試吃,製作上需要有技巧。因此,讓學生自己培育發酵種,掌握評審試吃的時間是「麪包口感最好的時候」,要非常注重發酵及製作流程,三位學生作品很有市場水準,讓擔任評審的業界師傅大讚「吃了有感動的麪包。」

剛考上食科系研究所的學生江進寬說,原本早規劃參加比賽,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賽紛紛取消,好不容易國內有比賽,爲了不讓自己鬆懈,也讓手感保持在最佳狀態,馬上決定報名。

江進寬花1個半月準備比賽,利用假日及擔任老師助教空堂練習處理果乾、培養髮酵種、攪拌麪團等步驟,至少調整10多次,作品完成後拿給家人、老師、同學試吃,不斷修正調正才做出最好的口感。

江進寬坦言,練習過程很辛苦卻很值得。他製作兩款麪包,其中一款選用橘子絲、水蜜桃幹拌入麪粉內,讓麪包吃起來充滿果香。除了在烘焙技術上提升,爲了讓自己對食品加工、食品檢驗有更深入瞭解,涉獵更廣,而決定念研究所,未來遇到生產過程出現技術疑慮,更有能力克服。

「老面製作麪包,要自己培養髮酵菌種,像是自己的小孩,要很細心!」餐旅系大四的王淳威說,以前比賽使用商業酵母,這次比賽老面種麪包,發酵種靠自己培養,需要很精準的掌控溫度、時間,才能避免發酵種過酸或菌種繁殖過多影響麪包口感。他製作的一款麪包,特別利用紅酒浸泡葡萄乾、蔓越莓果乾一個禮拜,讓麪包吃起來充滿紅酒及果乾的香氣

王淳威指出,比賽是靜態展,前一天必須把麪包製作完成,不過要算準時間,讓麪包給評審試吃時維持在最佳口感,太早做恐讓麪包水分流失,又須顧慮到天氣炎熱的問題。他們前一天中午到學校製作到晚上7點,比賽當天凌晨3點半到校,把前一天製作好的作品拿出來「復烤」,讓麪包吃起來像是剛出爐一樣。

王淳威說,製作好的作品要運送到高雄比賽,擔心運送過程碰撞毀壞及麪包變質,因此,他們把麪包放在籃子內,放上脫氧劑、除溼劑,再放在防撞棉紙,最後把麪包籃放在車子後座綁上安全帶,並由一個同學扶着,安全送達比賽會場,每一個環節,猶如在照顧自己小孩一樣,「比賽能夠奪金牌,真的很開心。」

另外,食科系大二的黃詠燦說,之前參加過其他烘焙比賽成績不理想,這次在學長的帶領下一起比賽。其中一款麪包,她用紅酒調製,放入核桃添增層次感,紅酒還先煮過避免吃起來過苦。比賽期間跟學長待在學校從早上練到深夜11點多,過程很累,但是能奪金牌,也證明自己有成長。

黃詠燦指出,高中時念烘焙以練習蛋糕爲主,直到上大學才接觸面包製作,跟着指導老師楊智偉學習很多知識,從老師身上看到對面包的熱忱,讓自己對烘焙也更熱情,尤其比賽項目老面種以前沒接觸過,透過比賽提升技術,也對面包製作更瞭解,「唯有失敗纔有成長,比賽讓我學習更堅強,不要害怕跌倒失敗,才能看見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