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資產吹響“集結號” 海內外資金集體做多中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5月6日,“五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資產持續上漲趨勢,A股、港股、中概股聯袂上漲。

其中,滬指漲1.16%,創指漲1.98%,恆生指數漲0.55%,恆生科技指數漲0.92%。

事實上,“五一”假期期間,中國資產已吹響上漲號角,納斯達克金龍指數大漲8.47%、恆生指數漲4.01%,恆生科技指數漲7.31%。

對於此輪行情,業內普遍認爲,這是一輪由資金驅動的行情,尤其是受到外資看多、做多中國資產的推動。

中國資產大漲

5月6日,“五一”假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A股三大指數放量反彈,滬指漲1.16%,深成指漲2%,創指漲1.98%。

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震盪,A股在“五一”節前站上3100點之後正加速上攻,各個板塊呈現出普漲的格局,從白酒、醫藥等傳統消費板塊,到新能源、科技板塊,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市場賺錢效應明顯提高。

港股近期表現更搶眼,恆指已連續10個交易日上漲。期間,恆生指數累計上漲13.88%,恆生科技指數累計上漲21.15%,是近一年來的最好表現。自今年1月底以來,恆生指數從底部反彈已超過20%,進入技術性牛市。

而“五一”假期A股休市期間,港股、中概股也大幅上漲、領跑全球。

其中,恆生指數漲4.01%,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漲4.36%,恆生科技指數漲7.31%。而納斯達克金龍指數大漲8.47%,萬得中概股30指數更是暴漲10.63%。中概股裡的阿里巴巴、拼多多、本站、京東、百度上週累計漲幅分別高達7.65%、8.41%、7.32%、8.34%和12.82%。

外資近期也大幅流入A股,做多中國。

4月24日至5月6日,6個交易日中,被視爲“聰明錢”的北向資金已有5個交易日實現淨流入。

其中,4月26日,北向資金淨流入224.49億元,創下單日淨流入規模歷史新高;此外,4月29日淨流入108.92億元;5月6日,淨流入93.16億元。

今年以來,截至5月6日,北向資金淨流入A股已達837億元,遠遠超過2023年全年的437億元。南向資金則出現了2186億港元的強勁買盤。

高盛報告也顯示,對衝基金4月份對中國股票持倉有所增加,總持倉規模增加至5.1%,淨持倉規模增加至7.5%。不過,對衝基金持倉水平仍接近5年來的低點,這意味着未來對衝基金持倉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4月份,對衝基金淨買入中國股票,過去五個月中有四個月出現淨買入;中國境內外股票(離岸和在岸)總體被淨買入,買入量是賣出量的5倍。

“是的,中國交易回來了!”高盛在最新的資金流動報告中表示,全面精準有力的支持政策、美中關係的改善和可預測性,正在成爲市場積極情緒的催化劑。

美銀美林也表示,中國市場“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中國股票是一個更便宜、倉位輕、相關性低的對衝工具。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近期外資搶籌跡象明顯,外資流入進一步推動市場回升。今年以來外資加速流入A股市場,相信下半年還會繼續流入A股和港股。

一位基金人士表示,除外資之外,內資包括保險基金也在快速加倉港股和A股。這一輪顯然是由資金面推動的牛市行情,外資先買入,到了後半段內地資金也開始流入。

爲何做多中國?

國內外機構普遍看多中國資產。

興業證券認爲,中國資產已兼具勝率和賠率。

首先,年初市場過度悲觀的預期,已在被經濟數據、政策發力逐步自低位糾偏,這與2023年的節奏恰恰相反,也是興證證券今年反覆強調“多頭思維”的重要原因。

興證證券認爲,當前這種預期的修復、風險偏好的回暖仍在繼續:一方面,4月政治局會議定調較爲積極,有望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4月製造業PMI“量穩價升”,指向中國名義經濟有望繼續改善。因此,海外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的預期顯著修復。

其次,美、歐、日等市場在經歷去年以來的大幅上漲、指數創歷史新高後,經濟疲態逐步顯現、行情波動明顯加大。與之相比,當前仍處低位且經濟與政策邊際改善的中國資產,成爲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平安證券分析,近期中國資產走強有多個原因:一是近一週美聯儲降息預期回升。二是中國資產前期調整後,估值具有吸引力、出現技術性反彈。三是近期海外AI概念股和日本股市回調,中國資產受對衝需求驅動。四是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提振市場信心。五是中國企業(尤其科技和新能源)的盈利前景改善。六是外資對於配置中國資產的情緒持續改善。

而摩根士丹利基金則推斷近期A股和港股的聯袂上漲是資金迴流導致。

“前一週海外匯率波動加大,而港幣和人民幣相對穩定,匯率風險小,這導致此前流向亞洲其他市場的資金迴流。因此過去一段時間A股及港股主要爲資金驅動。”摩根士丹利基金表示。

大摩分析師指出,近期中國股票市場的反彈主要受到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特別是資金鍊背後的邏輯。其認爲,從資金流向上,可以觀察到,對衝基金主導了這次買入,而不是零售投資者主導。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指出,節前A股與港股的反彈,被認爲是外資看好中國的開始,理由可能是美聯儲改變降息節奏、套利資金的擇時行爲。

一位基金經理表示,這一輪中國資產的上漲主要還是資金面的驅動,重點是外資,很多開放的對衝基金在做全球資產的再平衡。從全球資本配置的角度來看,歐美日股市場均處於歷史頂部的位置,估值高高在上。而A股和港股則是全球估值窪地,所以一部分資金從歐美日市場獲利了結,流入到A股和港股。

核心資產受青睞

Wind數據顯示,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截至4月30日(下同),近一個月,北向資金主要加倉有色金屬、銀行、電力設備、醫藥生物、非銀金融等板塊。但近一週,北向資金淨流入有色金屬的資金,由第1位降至第5位。

個股來看,北向資金近期加倉集中在寧德時代、招商銀行、邁瑞醫療、立訊精密等白馬龍頭股。

興證證券認爲,外資入場,將與國內各類機構形成共振,核心資產“集結號”已經吹響。其建議5月份重點關注食飲、電新、光模塊、電子板塊。

博時基金也指出,近期A股市場風格出現逆轉,大盤成長風格強勢反彈,港股中的互聯網科技等低估值的資產也強勢反彈,4月26日,陸股通單日流入超過200億,是近十年單日流入最大的一次,由此可見,代表核心資產的權重股開始逐步得到外資的關注。

楊德龍認爲,新國九條發佈之後,市場對於低估值、高分紅率的股票情有獨鍾,白馬股上漲明顯,而一些績差股、題材股則出現了比較大的下跌。

楊德龍指出,當前無論A股還是港股,均處於歷史底部區域,代表性指數估值非常低,具有較大吸引力,這也爲投資者入市帶來了比較好的佈局時機。而正是因爲過去三年的下跌,使得A股和港股的投資價值凸顯,現在應該是積極佈局的時候。

一位公募基金經理指出,從五一期間港股的表現來看,明顯已經有一部分資金從紅利資產中撤出來,去追逐其他成長性更好的核心資產。不過,其認爲,這種風格未必會形成中長期趨勢,一旦港股漲多了,同時紅利資產超額又明顯下降,投資人很有可能再買回紅利資產。“因爲大家對港股不是特別有信心,所以如果港股漲得多的話,肯定還會做再平衡。”

展望未來,平安證券表示,往後看,中國資產的上漲速度可能減緩,但中國企業盈利能力、外資配置中國資產的熱情修復等因素,有望繼續支撐中國資產取得不俗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