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若退場 專家:恐接連上演大停電

臺電核四廠空照圖。(臺電提供)

蔡政府力推「2025非核家園」,不過,專家表示,基載的核電一旦不延役,核四也不重啓商轉,就難以穩定供應用電,恐接連上演2017年815大停電,以及今年513和517大停電的窘境;希望民衆能以科學而非政治來了解核四,並於公投做出決定。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北部長期嚴重缺電,北部自發電量和用電量差了300萬瓩,目前以「中南電北送」來支撐。而臺電一開始的規畫其實是讓核一、核二廠延役並重啓核四。

他指出,核一廠2部機組的裝置容量共127萬瓩,核二廠1號機已經停機,但加上2號機的98.5萬瓩共225萬瓩,若加上核四2部機組的270萬瓩,北部缺電就能迎刃而解,也能降低中南部如中火、興達等燃煤電廠火力機組的運轉比例,進而降低大量空污碳排。

葉宗洸說,不管是臺電期盼維持的環保與穩定供電、環保署的減碳承諾,都很難在覈電退場後達成。

他說,主因是目前的「核綠共存」狀態將被破壞,零排碳基載核電消失,足以維繫基載缺口的選項,最後還是落在無助減碳的燃煤與天然氣。

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表示,目前再生能源佔比約6%,許多學者表示蔡政府第二任期要達到20%是非常困難。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的能量密度,要達到相同的能源總量,要用大片的土地鋪設;用力衝刺綠電,反而成爲破壞潮間帶、農田、藻礁與砍伐森林的兇手。

核四「龍門核能發電廠」前廠長王伯輝表示,臺灣在福島核災後變成「恐懼式反核」,但在接連大停電後,有些人開始深入探討核能及臺灣能源政策問題。他強調,將反核捆綁政治意識形態,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未來並不公平,期盼民衆能以理性與科學來看待覈四重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