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真的能和差生成爲好朋友嗎?不用父母干涉,概率也不大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網上看到一個話題是:你會讓你的孩子和差生玩嗎?

看到以後感覺很彆扭,這個提問就存在問題。

首先孩子選擇和誰玩,真的不是父母能管得住的,其次,孩子會不會和差生玩,那要看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學生。

現實給了一個答案: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找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好學生和差生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好學生和差學生的本質區別,在於頭腦靈活嗎?

肯定不是,本質區別在於習慣不同、內驅力不同、方向不同,而這些往往決定着一個人的性格和喜好。

其實不用看高年級,就只看幼兒園班級,就能看出點什麼來。

好動的孩子往往喜歡找好動的孩子,喜歡講悄悄話的孩子一定會找有同樣喜好的孩子,上課遵守紀律的孩子則喜歡挨着遵守紀律的孩子。

沒有誰能控制這些孩子,這些孩子都是自發選擇。

等到孩子逐漸長大,走出家門,喜歡跟誰玩,不喜歡跟誰玩,更是父母掌控不了的,也影響不了的。

如果父母強行干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也說不定。

孩子一定是喜歡跟那些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孩子玩,而能夠彼此帶來快樂,就一定會有相似的愛好、興趣或者是習慣。

所以如果只盯着自己家的孩子,比如自己家的孩子總是喜歡跟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差生玩,那說明自己家的孩子,也不是優秀的學生,想要強行干涉是起不到效果的。

仔細想一想,同學時期和自己關係好的同學都有誰

現在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跟優等生在一起,至少可以薰染一下好習慣,這樣也能提升一下個人成績。

這當然是不現實的,因爲優等生同樣有自己的選擇。

就像差生家長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快班,可是快班裡的優等生們卻不見得歡迎差等生,應該是大概率是不歡迎,除非可以當透明人,不會影響到別人。

前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她提到了高中時期的兩個閨蜜好友,其中一個考上了清華大學,一個考上了浙江大學,而她考試失利只上了一個普通一本。

高中時期三個女生每天都黏在一起,現在她已經和兩個人逐漸失去聯繫了。

很簡單,分開以後各自有了新的目標,也許那兩個人還能有點共同話題,她和她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們讀書的時候身邊的三五好友,基本上都是和自己不相上下的,班級裡的各種小圈子,不是無規則形成的,而是有潛在規則的,在學校,這種規則就是學習成績。

即便現在不公佈分數,相互之間也是心知肚明,誰是好學生,誰是中等生,誰是差生,同學們都清楚。

如果說低年級,界限尚且不明顯,到了高年級,學習壓力逐步上升,除了有個別同學喜歡獨行,那些三五成羣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水平相當的學生。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要不要讓孩子和差生玩這個糾結。

如何讓孩子保持向上社交呢?

在自然情況下,不管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的學生,其實都更容易找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還有一類孩子,喜歡向上社交,就是一直熱衷於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朋友。

這類孩子運道一定不會差,因爲保持向上的狀態,同時也是自我驅動的狀態,他們不斷要求自己,努力向上,越來越好,任何選擇擺在面前都是以“哪一個對自己的發展更有利”爲基礎,所以纔有了好運道,因爲每次選擇都是向上的。

與其在“如何限制孩子不和差生玩”,不如想一想如何讓孩子成爲一個向上社交的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努力做到幾點就夠了:

1、鼓勵過程,不鼓勵結果。

2、多陪伴多傾聽,順便問一問“誰和你一樣棒啊”。

3、如果看到孩子的同伴或者是孩子的同學行爲有不妥,可以當着孩子的面指出這種不妥當,別忽視這種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在悄悄影響着孩子的三觀和擇友觀。

不用刻意教育,只要把這些細節貫穿在生活中,對孩子的影響就形成了,我們要相信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