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滿懷向春天丨蓬勃向上的“新”力量 南粵大地的“新”動能

(原標題:豪情滿懷向春天丨蓬勃向上的“新”力量 南粵大地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5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被列爲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

從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到今年3月全國兩會上共商國是時再作深入闡釋,“新質生產力”已成爲中國經濟的一個高頻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廣東代表委員和幹部羣衆中引發熱烈反響。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科技創新強省,廣東從來都是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回望過去,憑藉敏銳嗅覺和苦幹實幹,廣東總是能夠捕捉到時代風口、引領時代浪潮;立足當下,廣東正將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戰略之舉、長遠之策,高質量發展欣欣向榮、勢頭良好;放眼未來,廣東堅定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使命擔當,勇當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高質量發展道路必定越走越寬廣。

開啓“新”征程,凝聚“新”力量,擁抱“新”未來。

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在南粵大地上,一股股“新”的力量正噴薄而出,不斷推動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幅幅傳統產業換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美好圖景,正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

航拍廣州珠江兩岸。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蘇俊傑 攝

一股向上升騰的“新”力量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指出,科技界委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科教興國強國的抱負,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併成爲今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務之一。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

從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列入2024年重點工作;從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到今年全國兩會上共商國是時再作深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爲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上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引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向前,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寬廣。放眼全國,一股股蓬勃向上的“新”力量正在冉冉升起。一場場奔赴高質量發展高地、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積蓄未來發展新勢能的接力賽正按下快進鍵。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成爲備受關注的熱議話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廣東代表委員和幹部羣衆中引發熱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我倍感振奮。”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聶竹青說。

“作爲環境資源界委員,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我感到非常激動。”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新明說。

……

全國兩會現場,代表、委員討論氣氛熱烈,發言妙語不斷。

來自廣東的代表、委員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要沿着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加速前進,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向着產業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科研人員在研發室做實驗。(資料圖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廖雪明 攝

一場南粵大地的“新”實踐

作爲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廣東總是善於用敏銳嗅覺捕捉時代風口。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當前廣東必須把握的時代風口。

今年2月6日,廣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月18日召開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指出,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的戰略之舉、長遠之策。

……

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廣東堅定自覺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快馬加鞭、以“新”提質,大力發展創新起主導作用的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蓬勃發展,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齊升。

在南粵大地,我們看到,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從天到海,從微觀到虛擬,一系列成果噴涌而出。

向空天探索,“鯤龍”AG600研製成功,大疆無人機暢銷全球,量子通信、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如火如荼;向深海挺進,冷泉生態系統、大洋鑽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設,深海開發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觀進軍,散裂中子源爲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發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熱量來源、蛋白來源;向虛擬空間拓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競相發展,數字經濟方興未艾……

作爲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科技創新強省,在全球正展開的搶佔戰略制高點比拼中,廣東必須始終保持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着力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示範地、重要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擔當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排頭兵,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責任。

廣東奮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代表、委員們也感同身受。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離不開科技創新引領。”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作爲深耕航天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關注商業航天發展和產業聚集。“商業航天技術輻射面廣、關聯產業多、產品附加值高,正在成爲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其中,廣東商業航天民營企業數量衆多,發展前景廣闊。”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建設一流的營商環境。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說,近年來,國家在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地方層面來看,廣東出臺了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並打造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多措並舉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廣州通過啓動營商環境6.0改革、制定“支持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38條”等系列政策,亦在全力打造營商環境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鼎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李政表示,廣東有雄厚的產業基礎,特別是在製造業、電子信息等領域具有明顯優勢,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也爲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場景。

……

用科技改造現有生產力、催生新質生產力,廣東正持續發力,南粵大地正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奮進態勢。

廣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0%以上;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8%,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9%;珠海2023年“4+3”產業實現增加值1194.09億元,增長7.4%;佛山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301.41億元,同比增長6.6%;東莞2023年“五支四特”產業中,主導產業發展持續回升……

一份《廣東新質生產力2023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佈局早、速度快、總量大、體系相對完整。全省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態鏈正在形成、相關產業鏈競爭力明顯、重點產業全國領先。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集羣度高,必將成爲全省打造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儲能池”。

在廣東,新質生產力,正凝聚“新”力量、點燃“新引擎”。作爲勇爭先鋒的經濟大省,廣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自然更要力拔頭籌、走在前列。

廣州南沙靈山島尖(資料圖片)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蘇俊傑 攝

一個攜手共築的“新”未來

廣東具備了堅實的產業科技創新基礎和創新優勢,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廣深港科技集羣創新指數連續4年居全球第二位,全省上下已形成強烈共識:高質量發展是廣東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創新驅動發展。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賦予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和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高質量發展動能,則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的必由之路。

奮鬥的你我,成就奮進的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對各行各業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各行各業凝聚共識、奮發作爲。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建鋒說,國有企業必須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認爲,“製造業當家”就要用新技術打造新質生產力主引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她表示,家電行業過去是典型的傳統制造產業,對創新的需求更迫切。

“隨着全球經濟的不斷演變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說,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持續推動,應進一步鼓勵更多企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表示,廣藥集團要緊抓機遇、積極作爲,將實施科技創新領跑工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大南藥突破工程,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爲代表的‘新制造’和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爲代表的‘新服務’,已成爲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和戰略制高點。”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工商聯主席、朗華集團董事長張春華建議,大力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出海賦能新興產業,加大服務貿易輸出,拉動經濟新增量。

“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有質的不同,所謂的‘新質’,一定是更自動、更智能、更高效及更環保。”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鍾錚稱,當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意義在於,不僅可以推動經濟增長,還能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匹配的過程,要由市場出題,讓科技界答題,建立以企業爲主體、需求爲牽引,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讓需求方和供給方有效連接。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袁玉宇認爲,要更好發揮產業人才、產業專家的力量,使創新成果轉化更好直面市場需求。作爲農業科研工作者、鄉村振興踐行者,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建議,加強對農民尤其是返鄉創業農民羣體的培訓,加速培育一批愛農業、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民人才隊伍,催生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業產業技術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圍繞重大科技攻堅、生產要素創新配置、人才資源優化組合,搭建港澳與內地“發展橋”,推動港澳在內地佈局科創“飛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重大載體平臺,共同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以港澳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建議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建議,在需求側加大政策力度,着力擴大內需;在供給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着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同樣,在全國人大代表,鵬城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看來,要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帶動作用,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高文舉例道,在低空經濟領域,如何進一步讓無人機產業形成更大的經濟規模,特別是在物流或運輸載人方面進一步發展,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政策和配套設施。

……

江山展新顏,奮進正當時。

站在一代代人爲之奮鬥奉獻的南粵大地上,向着“新”的目標進發,我們豪情滿懷。

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莊大道上,擁抱更加美好的“新”未來,我們信心堅定。

傳統產業也需尋找向“新”力。(資料圖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憂子 攝

傳統產業向“新”力何處尋

如今,新質生產力成爲傳統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過去被認爲和“新”不搭邊的傳統產業,其新質生產力從哪裡培育成型?又該如何培育成型?在此次全國兩會上,這些問題也成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焦點。不少代表委員認爲,傳統產業往往歷史長、體量大,但要保持傳統優勢,就得迎接新風口,尋找轉型升級向“新”力。

向“新”力,該從何處尋?傳統產業的問題不在於沒創新,而是爲什麼“創新不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副主委、茂名市副市長樑浩表示,以化工產業爲例,國內石化產業長期以來傾向以規模的增大帶來經濟效益提高,加之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和技術瓶頸制約,在產品結構優化和高端化、差異化方面資金投入較少,存在“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矛盾現象。但創新並非靠口舌之快,推動創新的難點、卡點在哪裡,向“新”力的突破口就在哪裡。他說,化工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要從實驗室試驗到規模化量產,就要經過化工中試。但創新成果的轉化,往往也卡在這一環節。在樑浩看來,化工產業要走上新一輪的轉型升級賽道,首先要把路打通,他建議完善相關規範和管理,推動化工中試項目落地。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佛山市政協副主席、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二級教授唐冬生則建議,國家要從宏觀層面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不適應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傳統產業,應加速落後產能的自然淘汰;同時,通過引導資本市場,集中有限的產業資金,整合少數優勢傳統產業,打造少數傳統產業鏈集羣。他表示,對傳統產業而言,新質生產力體現在產業鏈條上的每一個細節,着眼於技術改造,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樣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認爲,當下的產業發展趨勢,將更清晰明確地指導科技創新實踐,進一步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爲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而企業也要從產業中低端向產業中高端去拓展”。

理念轉變了、機制打破了,轉型升級就會隨之而來嗎?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教授李麗娟認爲,要推動科技創新並應用到產業中去,需要多措並舉。以建築業爲例,“新材料的挑戰體現在覈心材料、研發投入、應用研究成果落地等方面。其中,目前支撐遠海建造技術的先進材料研發投入不足,由於項目彙報週期長,紮紮實實做遠海建造的建築企業融資難度大,而引導涉海或遠海建築技術創新的應用研究成果有限,遠海建造新材料從實驗室到市場化應用的轉化難度大,對於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不夠。”她表示,希望推動藍色金融爲海洋經濟發展注入金融活水,進一步深化金融開放合作和互聯互通,吸引多方金融機構加入並開展藍色項目。

與此同時,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過程。而樑浩和李麗娟均認爲,應當聯動多方力量,集成合力,推動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其中,樑浩表示:“可以加大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鼓勵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合參與,建設市場化運作的化工中試平臺,創新中試平臺運營管理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的管理架構,提供成果轉化服務,明確產權歸屬和責任關係。”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城華、蘇贊、王名潤、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