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以色列4年5次國會大選(張良任)

以色列投票日,在特拉維夫,一位先生帶着他的兒子到投票所投票。(圖/美聯社)

以色列民衆1日進行國會議員的投票,這是近4年來的第5次,或20年來的第10次。出口民調顯示,納坦雅胡的極右派聯合黨(Likud)可能獲得最多的席次,成爲第一大黨,但與以往歷次選舉一樣沒有一個政黨可以獲得一半以上的席次,勢必要組織聯合內閣;由目前的情勢來看恐怕聯合內閣也是困難重重,到明年春天恐怕又要再舉行一次選舉。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之後,迄今有14位政治領袖組織了36屆內閣,其中納坦雅胡(Benjamin’s Nantantahu)兩度出任總理,前後長達12年之久。73歲的他今年又出馬角逐,但他因賄賂等弊案纏訟多年,引起正反兩極很大的議論,不過他的聯合黨還是有可能得到最多的席次。

以色列的國會(Knesset)採一院制,有120個席位。選舉是採取比例代表制,「全國一盤棋」,候選人沒有選區,也不需要做選民服務,無黨籍者不能參選。選民選黨不選人,亦即由政黨提出名單及優先順序,按得票比例分配席次。3.25 %是門檻,只要通過就至少能獲得席次。自1948年立國以來,每一次選舉都沒有政黨可以獲得過半的席次,由14位政治領袖組織的36屆內閣都是多黨聯合性質。聯合內閣對大黨不利;對小黨反而有利,因爲他們扮演關鍵的少數,有時一個人或一個黨退出,聯合內閣整個就垮臺了。負責組織內閣的政黨必須以交換利益或分配閣員名額、職位的方式聯合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由於當選門檻低,這種制度激化了意識形態,也使小黨林立,各自偏狹的政治利益、主張及關鍵少數的地位影響內閣的屬性及穩定性。議員的任期雖然是4年,但70多年來內閣平均的壽命只有2年;近年來時間更短,更不穩定。

大選之後原則上由獲得席次最多的政黨黨魁經總統同意之後籌組內閣,但這也有變數;如果總統認爲獲得席次第二高的政黨比較能完成組閣的任務,也可能就會授權獲得席位次高的政黨組閣。組閣的時限是28天,如有必要經總統同意可以延長14天。

選舉中比較重大的爭議:1.Likud 聯合黨魁納坦雅胡的操守與瀆職、背信官司。2.是否同意巴勒斯坦獨立建國。3.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人組織的政黨可否入閣?是否會削弱以色列猶太人國家的屬性。4.以色列的安全及對伊朗的政策。5.對國內巴勒斯坦好戰份子的態度。6.對約旦河西岸屯墾區的立場。7.宗教與國家的關係,或對以色列社會性質的定位。8.物價高漲與國內治安問題。

目前未來希望黨(Yesh Atid)的Yair Lapid擔任輪值總理,這是一個鬆散的內閣,由8個政黨組成,成員背景複雜,甚至理念互不相容,根本無法推動政務。如果大選之後組閣陷入僵局,那麼Lapid 還可以留任繼續擔任看守政府的總理並安排明春的選舉。

在以色列工作時經常去國會拜訪議員,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嚴密的安全措施之外,就屬狹小的辦公室。每一位議員的辦公室大概只有五坪大小,只能容納一張辦公桌,兩人座的沙發,一張椅子,一部桌上型電腦及一個簡單的書櫃。這也可以反映出他們務實的一面。

納坦雅胡有可能班師回朝,第三度擔任總理。值得一提的是在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戰爭爆發之後他立即拋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業束裝回國,參加保衛以色列的戰爭,這一點值得我們欽佩。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