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世界讀書日與勸讀計劃(趙爾東)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定每年4月23日爲「讀書日」。(取自維基)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明定每年4月23日爲「讀書日」,世界許多國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參與。例如美國政府多年前就推行過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勸讀計劃,叫做 “Reading is FUNdamental”,意即讀書既重要又好玩。

近1000年前北宋黃庭堅告訴我們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這句後來不知道被多少名家引用過,「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成了中國醒世警言,想類似的勵志金句,在世界各個文化裡都有。

中國大陸近幾年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導之下,在「讀書日」推動活動,並於今年(2022)舉辦了首屆全民閱讀大會,他指出:「讀書是我終身的愛好。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啓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啓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中華民族自古提倡閱讀,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

他號召國民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希望全民閱讀蔚然成風,讓越來越多的人在閱讀中不斷成長、收穫幸福,並能更加自信自強地走向未來、走向世界。這些話意味閱讀有助於讀者對事情(包括對書的)判斷能力的提升,美國艾德曼顧問公司《2022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稱,中國民衆對政府信任度達91%,居全球首位。想這也與民衆閱讀能力的增加有關。

幾與黃庭堅同時,畢昇(972年- 1051年)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極大程度的方便了書籍的普及性,用現代的術語就是一大惠民工程,它讓黃庭堅的「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更具現代化意義。

根據美國出版的《走私者國家》等書的引述,距畢昇400年後,德國通過荷蘭盜採走私了中國畢昇的活字版印刷術(與磁器技術),這纔有了西元1440年代谷藤堡(Gutenberg)活字版印刷的發明,首次大量印刷了《聖經》,大大有助於西方宗教與文化的傳播,可以說,來自東方的畢昇間接成就了西14世紀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

當然,科技不斷在進步,今天的讀書還包括各類媒體如電子書、電視電影、新聞報導、收音機、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等等,《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稱,中國數位閱讀使用者規模爲4.94億人。但手執一本紙張印刷的書,還是有其特別樂趣。

中美兩國是世界出版書籍最多的國家。據百度百科數據,2020年中國書籍出版40.4萬個品種,總印數爲65.2億冊(張),包括《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21)》所稱的2020年出版科普圖書9853.6萬冊與期刊發行1.31億冊。這些中國大陸的書籍出版業者們對社會教育與文化起了太重要的作用,他們值得大家的讚美與感謝。中國現是圖書大國,但尚非圖書強國,目前人均圖書擁有量僅爲7.24冊。

四人幫文革動亂期間,想中國大陸的書籍與文化出版業者也受到衝擊,所幸那時臺灣出版界發揮了傳承中華文化的作用,由大陸播遷來臺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都在臺開館,多年來他們印製出版了大量不同版本的經、史、子、集書籍、包括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部分、大藏經等,及許多後來在臺作者的著作。那時臺北市重慶南路書店雲集,還有和平東路的舊書市場,蔚爲壯觀。

現在大多數書店不復存在,最近桂冠出版社也打烊了,但還有幾家書局仍在現代數位挑戰下堅持着印書嘉惠學子,如三民書局,且書目繁多,從《山海經》到《鄭和航海》、從《大唐西域記》到《三藏法師傳》、從《徐霞客遊記》到《老殘遊記》、從《文心雕龍》到《說文解字》、從《東周列國志》到《世界通史》…,幾乎是應有盡有,無所不包,當然還有大量的財經稅賦書籍、世界經典名箸譯本、以及傳統的經、史、子、集,還附設了兒童店。

此外像遠東圖書公司《漢英字典》與西方名著譯本,遠流出版社的現代社會人文心理科目,勵志傳記叢書,金庸小說等,文星書局的文化創意產品等不少較新興的業者,他們也同樣值得讚美與感謝。

凡此種種,讓臺灣成爲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洞天福地,真是好福報。(作者爲航太工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