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理性看待大陸規範ECFA機制的苦心(劉匡宇)

大陸宣佈中止ECFA早收清單中12項石化產品的關稅減讓,衝擊石化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日前宣佈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結論,據此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臺灣產品的關稅優惠。此一重磅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遺憾的是,民進黨當局和一些綠媒卻始終不願理性對待。大陸此舉既有針對既往和現狀的警示與規誡,亦有着眼未來的善意和苦心。對此,臺灣社會不妨有更多客觀、持平觀察。

大陸的規誡與善意

兩岸經貿關係密切、體量巨大、影響甚廣。應當看到,大陸有關決定是立足當下、着眼長遠,爲建立更公平、透明、健康和可持續的兩岸經貿秩序做出規範,讓兩岸經貿關係能互惠共贏、行穩致遠。既是撥亂反正的示警,亦有勸善回頭的良意。

一方面,蔡英文靠「反服貿」起家,其當時發動「萬人遊行」,對ECFA「糖衣毒藥、木馬屠城」的詈罵,以及「廢除ECFA公投」的宣誓言猶在耳。蔡上臺後,延續頑固偏狹的政治立場,處心積慮推動「兩岸脫鉤斷鏈」,不斷破壞兩岸經貿制度化的政治基礎,相關合作和互動渠道陷入停滯,不但ECFA後續協商難以繼續,已簽署的23項兩岸協議執行也受到干擾。一旦兩岸經貿關係生變,兩岸相關主管機關缺乏協商的條件和管道,就極易產生誤判摩擦,大陸也只能「單邊管理」。

另一方面,自蔡英文連任以來,「ECFA十年協商期到期將終止」的傳聞揣測在島內不絕於耳,但大陸始終切實履行承諾,保障ECFA順利生效實施,不斷惠及廣大臺企臺胞。大陸今年4月初即公告,就臺對陸貿易限制措施展開貿易壁壘調查,並於10月初宣佈延長調查期限,至12月宣佈初步調查結果和措施,體現了依法合規、穩健慎重的精神,也給予島內充分的應對解決空間,表明了希望兩岸能正確對待和解決問題的善意。

但遺憾的是,民進黨當局既不願反躬自省、亡羊補牢,也沒有從善如流、匡過自新。8個月來,不是用「影響不大」避重就輕,就是「告到WTO」的情緒性發言,或是渲染「大陸以商逼政」的民粹操作,始終未能展現協商解決問題的基本意願和能力。

正因此,臺灣輿論也指出,蔡英文任內連續生效7年的ECFA,既是兩岸的晴雨表,也是民進黨的照妖鏡。民進黨當局在包括ECFA在內的兩岸經貿議題上的精神錯亂、一意孤行,應當爲今天的局面負下首要責任。

「多米諾骨牌」與「溫水煮青蛙」之辯

大陸公佈有關措施後,民進黨當局立即糾集綠營官學媒力量發動反撲,試圖撇清責任、攪渾輿論,爲藉機加快「脫鉤斷鏈」積累籌碼。諸多「衝擊可控」、「短空長多」、「經濟脅迫」、「降低依賴」帶風向論調層出不窮。

蔡當局仍在用「市場飽和」、「分散市場」來遮掩相關行業受衝擊的焦慮,通過紙上談兵的機械算法,來論證大陸舉措對具體產業的影響有限。但學者也承認,在全球景氣看衰背景下,因爲地緣政治衝突、全球緊縮等挑戰,自身體量狹小的臺灣,石化、機械等產業高度依賴大陸的規模經濟,首當其衝,同時也會拖累臺灣整體經濟表現。

更重要的是,三三會、工總、商總等工商團體和行業人士還預測,如果大陸以點帶面持續取消優惠,臺灣產業將出現環環相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首先是產業出走。首撥中止的12項優惠,覆蓋了石化產業上下游各個鏈條,若臺企成本持續增加,可能尋求出走臺灣,赴第三地投資擴產。這無疑會加劇臺灣經濟「外冷內僵、出口低迷」的窘境,特別是增加製造業基本盤的不確定性,惡化總體經濟形勢。

由此引發的另一骨牌效應是就業減少。與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相反,石化、機械和農業都是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承擔解決大規模就業的重要功能。臺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中的「就業機會」指數有所下降,體現出就業市場對經濟形勢好壞的高敏感性。臺企出走和產業轉出,無疑將會迅速惡化島內就業形勢。

第三張骨牌,則是加劇臺灣產業失衡的「荷蘭病」。近年來,「荷蘭病」概念被熱炒。蓋因這種現象,與臺灣產業發展過度集中於電子產業,出口依賴度高達60%的畸形結構頗爲一致。其原因之一,是基於WTO《信息科技協議》,臺電子產品普遍享有關稅減免。但傳統產業更需要區域經貿合作,包括雙邊貿易協議的覆蓋支撐。當前,臺灣的「FTA覆蓋率」主要來源就是ECFA。若ECFA退場,臺傳統產業因高關稅競爭力減弱,勢必雪上加霜、轉移產地,臺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空間更爲逼仄,「荷蘭病」也恐將深入腠理。

兩岸經貿牽一髮而動全身,ECFA的蝴蝶效應將會持續浮現擴散。各界都應以理性、發展和聯繫的眼光看問題,如果刻舟求劍,浮雲蔽眼,陷入「溫水煮青蛙」的自我錯覺,則恐猛醒已晚。

正視大陸規範兩岸經貿的積極效益

綠營還有聲音認爲大陸有關舉措是「報復、懲罰」,甚及「以經逼政」等無稽之談,恐怕是以己度人、管中窺豹的狹隘偏見。大陸必須讓島內看到民進黨當局「脫鉤」路線之害;而其善意存乎一心,既是正言規誡,也展現出撥亂反正之後,兩岸未來更廣闊的機遇和可能。

兩岸經貿的失衡甚至失序,是行之有年的客觀現象。當大象已在屋中,就不可能視而不見。大陸有責任指出問題,給出解方。就是要引領兩岸經貿在共同政治基礎上,重回理性、包容、互惠、創新的高水平、可持續發展路徑。也要清楚呈現「處心積慮分散雞蛋」、「朝最大客戶丟雞蛋」的民進黨當局,推卸不掉的政治責任。

更進一步,通過規範兩岸經貿關係,讓兩岸經貿成爲破解島內產業鏈供應鏈緊缺的新動力。島內近年來引起民怨載道的「七缺」,除了民進黨政策的失德失能,結構性原因則是兩岸經貿合作受阻,蔡當局施加了層層壁壘。不但「ECFA紅利」未能出盡,亦無法深化拓寬。大陸行銷全球的智能電動汽車,深受島內喜愛的網絡文化產品,乃至產能充裕的疫苗、雞蛋,一一被擋在島外。雖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洋興嘆,這實是一件憾事。

長遠看,一個高水準、可持續的兩岸經貿關係,也將爲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爲兩岸和平與融合發展注入更多活力。日前,福建省發佈22條實施意見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進一步表明大陸堅持厚植兩岸經貿關係,持續對臺釋放政策紅利的強烈意願,以及爲做大和分好蛋糕的上下求索。規範兩岸經貿秩序,是大陸推行「中國式現代化」、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建設「雙循環」體系的必然要求。各界應當明確兩岸經貿對臺灣的不可或缺,體認大陸長期讓利的客觀事實,清醒認識民進黨當局逆勢而動的禍心遺患,更應看到大陸正本清源、固本強基的良苦用心,以及兩岸合則兩利、命運與共的遠大前程。(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