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歷史的幽靈在「亞洲四小虎」周邊徘徊(鄭貴尹)

學界認爲,東南亞國家有人口紅利,年輕人很多,我國絕對要把握。圖爲2016年臺灣高等教育展,我99所大專院校赴馬來西亞的招生情形。(教育部提供)

時間回到1990年,這年東西德統一,全球政經環境因各國出現不同情況的合併及分裂而出現震盪,美國爲了對抗通膨,同今日一般升息+縮表,致使原本聚集在東南亞的資金快速回流美國本土,「四小虎」的經濟開始每下愈況,當時外匯存底不夠的泰國貨幣最高曾在一天就貶值17%,政府被迫放棄跟美元掛勾;此時國際金融炒家同時進攻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致使東南亞主要貨幣紛紛貶值,資金流出致使泰國破產的大型企業就超過萬家,失業人數多達200萬人以上,印尼的處境更悲慘,失業人數超過2千萬人,雖然之後四小虎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重整旗鼓,但從現今的數據來看,30年來它們並未複製亞洲四小龍的成功,但也以穩定的速度在成長及轉型,以下我們來看看:

印尼:印尼在1980年時GDP是725億美元,1990年成長到2000億美元,2021年達到1兆1150億美元,人均所得3869美元;亞洲金融風暴後一年,印尼除了要應付經濟疲軟的問題,還要面對社會與政治上的動盪,直到新任總統瓦希德上臺後,才積極於IMF(國際貨幣基金)簽署合作計劃,推動一系列結構性的改革;隨着經濟逐漸復甦,擁有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印尼也開始發揮「內需市場」的優勢,加上不斷完善的金融系統,以及本來就相當豐富的天然資源,致使經濟表現日漸優異,但政府機關貪污、人民貧富差距以及基礎建設不足仍是最大的難題。

泰國:泰國在1980年時GDP是323億美元,1990年成長到1800億美元,2021年達到5462億美元,人均所得7644美元;泰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把改革的焦點放在廣大的窮人及奄奄一息的財團,所推出經濟政策時稱「塔克辛經濟學」,該政策的一大重點是爲農民和中小企業提供低利貸款,同時參考臺灣啓動一部分的「全民健保計劃」,以緩減貧窮人口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推動國營事業私有化,扶植財團提高產品出口實力,同時與主要國家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致使泰國經濟穩定復甦。

馬來西亞:馬國在1980年時GDP是245億美元,1990年成長到1000億美元,2021年達到3711億美元,人均所得10402美元,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馬國貨幣暴跌,外資撤離,當時IMF敦促該國政府減少開支,提高利率以吸引資金迴流,但時任馬國首相馬哈迪獨排衆議,在東南亞各國紛紛取消貨幣與美元掛勾時,馬國卻反其道而行,多數人認爲此舉將導致馬國進入更嚴重的衰退,但奇蹟的是馬國反而成爲復甦最快的國家,人均收入也因此超過其他三虎,但該國既有的種族問題,以及政府所實施的「馬來種族」至上政策,導致拖慢國家的轉型發展,幾乎沒有什麼科技工業技術含量,人才正持續流失中。

菲律賓:菲國在1980年時GDP是324億美元,1990年成長到800億美元,2021年達到3937億美元,人均所得3570美元,與其他三虎相比,菲國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較小,但它卻有相比金融風暴而言更大的問題:「貪腐」;上個世紀50-60年代,菲律賓人均GDP曾僅次於日本位居亞洲第二,但在前總統馬可仕獨裁的20年任內,讓國家揹負鉅債以推動多項大型建設計劃,這些債務並無有效推動菲國發展,反而成了官商勾結的溫牀,各種建設成了巨型且多到無法收尾的豆腐渣工程,加上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綜合以上內容來看,亞洲四小虎中,印尼的經濟規模最大,若以人均收入來說,馬國與泰國的表現較佳,尤其馬國有望在2030年前成爲東南亞下一個中高收入國家,不過這二國也有各自的問題,馬國人均GDP停滯成長了10年,而泰國則因近年幾次大小政變,GDP增速吊車尾。從經濟成長動力來說,印尼內需市場強大,泰國與馬國則是出口型導向國家,至於菲國則是四虎中出口總額最低的國家。總結來講,四小虎各國都有其經濟潛力,誰先解決問題,誰就有機會成爲下一個地區經濟強國。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