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清德文化政見 新瓶裝舊酒(莊吟茜)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國家希望工程」國政記者會 10月13日舉行,賴清德現場公佈其文化政策。(季志翔攝)

賴清德10月13日在臺北舉行「國家希望工程」國政願景發表會,主題爲「文化永續,世界臺灣」,暢談所謂文化政見,提出「文化深化臺灣」的5大方向、「2個承諾與8項主張」。

賴的文化政見,核心在於建構意識形態與文化傳播領域的「國族認同」,提升臺灣在文化層面的「主體性」與凝聚力,其本質是「新瓶裝舊酒」的「文化臺獨」。賴在談及「文化深化臺灣」的5大方向時,句句不離「臺灣認同」,詞詞劍指「國族建構」,所謂「經濟使國家強大、文化使國家偉大」,「深化對臺灣的認同、深化對國家的團結、深化對自由、民主、人權的信仰、深化印太和平守護者的角色、深化臺灣邁向世界、迎向未來」,既是企圖以文化發展爲掩護,從「本土認同」、「國家認同」、「政治體制認同」、「國際地位認同」與「前途命運認同」五個方向,全方位、多維度、系統性地鍛造島內民衆的「臺灣認同」。

事實上,賴的文化政見既不符合國際上對於「文化永續主義」的一般界定,也未超越蔡英文時期的文化政策框架。

2013年以來,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組織共同發起了《文化不缺席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 Includes Culture)全球性計劃,呼籲將「文化」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15年聯合國發佈《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年永續發展方針》(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籲全球合作,在經濟、社會、環境等三大面向共同實踐未來永續發展。自此,「文化永續」的概念在全球範圍內流行開來,主要是指建立以人爲本的政策與規範架構、消除國家與國家之間或國家之內的文化落差、強化社會共融性、擴大跨文化對話與理解及全球公民意識的推廣等。然而,賴清德卻假借「文化永續」的概念偷渡「臺獨」思想,完全是對「文化永續」所強調的「共融、共建、交互、尊重」理念的諷刺與背離。

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積極推動「文化臺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2019年通過《文化基本法》。該法強調,「臺灣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所構成的國家」,「文化力就是國力,是臺灣開創新時代的關鍵動能」,從法律領域爲「文化臺獨」提供了制度保障。只是,受制於臺灣較弱的文化力,該法無論在島內外皆受到冷遇,關注度有限。4年之後,賴清德再度提出文化政見,幾乎是當年蔡英文《文化基本法》的翻版。賴清德強調的2個承諾——在財政方面每年寬列文化預算,並持續提高;在組織方面推動跨域文化治理,強化「行政院文化會報」機制——都是《文化基本法》的內容,甚至「部部是文化部、局局是文化局」的提法都是照搬蔡英文。至於8項主張,則基本都可以在《文化基本法》中找到原型。

賴清德此時提出所謂文化政見,既是出於刺激選情的考量,也是爲了延續蔡英文的「文化臺獨」路線。民進黨自知「法理臺獨」與「激進臺獨」無望,只能訴諸「事實臺獨」與「漸進臺獨」。從文化領域曲線救「獨」的策略,一方面迎合了當下的世界話語潮流,契合國際社會對軟實力、巧實力、話語權與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關注;一方面也符合臺灣的實際情況,可以繞過現行憲政體系,以柔和迂迴的姿態腐蝕島內「一中架構」、拓展國際活動空間,其欺騙性與破壞性不容小覷。(作者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