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防部該重修黃埔百年校史(丘智賢)

國防部編列4400萬預算,信誓旦旦要爭黃埔「正統」、搶「話語權」,日前《青年日報》社評高分貝抨擊對岸統戰,提到黃埔校史卻竟抄自大陸文章,未免有愧先人。(圖/國防部提供)

國防部編列4400萬預算,信誓旦旦要爭黃埔「正統」、搶「話語權」,但上一次國軍正式修編陸軍官校校史,已是半世紀以前的事,不重視歷史,甚至意圖切割歷史的結果是,日前《青年日報》社評高分貝抨擊對岸統戰,提到黃埔校史卻竟抄自大陸文章,還非正確內容,這樣慶祝黃埔百年,未免有愧先人。

《青年日報》於5月7日發表社評〈黃埔精神鳳山傳承 守護民主自由價值〉,大有爲黃埔百年定調之意,文中提到「抗戰期間,據統計國軍陣亡132萬人,陣亡的黃埔人佔全部犧牲國軍約14.4%。也就是說,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至少14位是黃埔人。」

抗戰國軍陣亡官兵約爲132萬員名,可見於時任參謀總長何應欽將軍所着《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附表,132萬的14.4%,約爲19萬名,如質詢國防部這個數字哪來的,必無所得,因爲這一說法,實爲大陸《廣州日報》2015年6月16日報導〈黃埔系抗擊日寇:犧牲率95%僅萬人倖存〉中的錯誤內容,文中稱「據日本投降後的統計顯示,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由於文章出自大陸官方媒體,言之鑿鑿,極高的陣亡比例又觸動了民衆追緬先烈的心絃,大量文章、影音不斷引用,並把許多黃埔先烈真實的陣亡故事也附加進去,於是此說俯拾可見,遍及兩岸,終於也榮登《青年日報》。

但,數字對嗎?

試問,所謂日本投降後的統計一說,日軍既爲階下之囚,只有戰勝國去調查戰敗國日本的軍事機密,國軍怎麼還允許日方來統計我軍校與人事?而抗戰勝利半年之前,官方統計全國陸軍部隊計379萬餘員名,當中軍官(佐)爲25萬8000餘員名,軍官佐陣亡19萬,部隊早無戰力而覆滅,我國又如何能夠戰勝強敵?

當然,黃埔校史中,本就有更爲直接的紀錄,述明陣亡人數。民國23年黃埔10週年校慶時,畢業同學統計爲2萬6000餘名,蔣中正校長在軍校追悼大會訓詞上指出,當時犧牲的黃埔同學有3000人;再經10年後的民國33年6月,蔣中正校長髮表黃埔20週年告歷屆同學書,指出當時已有畢業與在校同學21萬人,其中犧牲成仁1萬3000人。

上述兩數相減,可以涵蓋抗戰8年主要犧牲的黃埔同學,約在1萬名上下,當時抗戰已到後期,雖還有長衡、湘西、桂柳等大型戰役,但官佐陣亡數字均有戰史可考,未有大幅巨增情況,而參謀總長何應欽將軍於黃埔軍校21期同學錄上,提出了更精確的數據,即「軍校自第1期至第18期,以及附屬各班隊,先後畢業同學達25萬4609人,先後陣亡1萬0462人」,兩種出處所以存有差異,可能是因爲軍校附屬班隊衆多、學生比敘等問題造成統計出入,但綜上而言,抗戰期間,黃埔同學陣亡人數應在7000至1萬名間,全軍幹部骨幹犧牲若此,已十分慘重,更有大量敵我雙方的戰史材料,佐證可歌可泣之處。

《青年日報》抄錯與誤解的還不只這一處,該報稱,黃埔軍校坐落的東征陣亡將士墓,其中包括17位出身黃埔的將校之墓,東征陣亡將士墓本身便是東征後,軍校爲陣亡師生所建,墓園中當然都出身於黃埔,文中所說的17位少將,系民國25年兩廣事變後,附葬於此,這些段落,一看可知抄自維基百科,主筆者可能不知道的是,臺北國民革命忠烈祠當中奉祀的章琰、曹淵、蔣先雲等多位黃埔早期陣亡師生,既是國民黨員,也是共產黨員,但他們爲校爲國犧牲是歷史事實,無論是我官方修訂的黃埔校史,或者是忠烈祠當中,榮典絲毫不減,這纔是對歷史的尊重與氣度,而當年中山先生訓勉同學要挽救的,是中華民國,更是整個中國,更不能誤讀。

黃埔建校10週年時,軍校曾編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共10冊,內容詳實,迄今仍是研究黃埔建校的權威性史料;民國58年,陸軍軍官學校編輯出版《陸軍軍官學校校史》共6巨冊,當中提到因許多史料流散,內容還需補正,儘管編纂水準未如前稿,但也有重要史學價值,一轉眼工作就停擺了五十多年,進度爲零,難道半世紀以來,陸軍官校一無建樹,校友也無可記事蹟,自居正統的消極態度更顯得矛盾。

軍隊、軍校不重視自己的歷史與傳統,如何能卓立於世,基業長青?《青年日報》社評抄襲反映出的問題,已是明顯不過。值黃埔百年之際,難道國防部不應設法到東征烈士陵園、北伐烈士墓前獻花禮敬聊表寸心?難道不該虛心面對先烈先賢,書寫校史,紀錄黃埔?若無實在舉動,「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也就成了政客軍賈的廉價口號,何能震撼人心?

(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