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多關注日本人的情報術(鄭明德)

日本人的情報力驚人。(示意圖/Shutterstock)

1938年,漢口的華中圖書公司出版一本《日本侵華間諜史》書,這是作者鍾鶴鳴先生有感於當時日本人在中國布建綿密的情報網,因此多年蒐集史料及寫作完成的作品。鍾先生希望國人知曉日本人的情報作爲,「凡屬中國人亟宜人手一本」。他特別指出,當年「『在中國的日本人全是間諜』,已經成爲不能否認的事實了。」日本人的情報力如此驚人,具體的情報技術爲何?也必須多關注。

戰前情報術已頗久遠,本文不提。戰後日本人將情報術運用於工作及生活之中,相關技術更加實用,但整體框架仍然存在。川勝 久指出,情報需要「蒐集、分析與活用」,這跟西方情報學教科書所指的情報工作框架大致相同。就技術面,每個人可以依據自己的情報需求進行蒐集,培養敏銳性,多「看熱鬧」,多「閱讀、訪問、觀察」,從平面印刷媒體、視聽影音媒體、人際關係傳播蒐集情報,多利用卡片、文件夾與檔案、名片、筆記本、影印機與電腦檔案,完成專屬於個人的情報系統。且注意不能成爲「情報蒐集狂」,情報必須「整理、篩選、分類、分析、判定」。川勝 久的《情報整理學》書是1970年代的作品,其情報術仍有參考價值。

黑川康正的《情報術》書,比川勝 久的書更具問題意識與目標意識。就蒐集面而言,他提醒以嚴密標準、與自己最爲相關的情報進行蒐集,態度要當機立斷,當場蒐集,且不惜投資。活用人際關係的情報是黑川康正的重點,多注意同階層人士的聯繫與集會,善於處理宴會與交際,藉名片、賀年卡及通訊資料建立起人脈情報。戰後日本外交官員來臺洽公,除了每日向東京外務省回報跟蔣總統及官員的會晤情況外,宴會飲食、與社會各層面的接觸也會一併回報,就是這類情報術的應用。

日本人的情報術,已從戰前的官方轉移至戰後民間,也從文武官僚轉移至一般老百姓,成爲人人所操作的生活技術與工作技術。戰前鍾鶴鳴先生說:「在中國的日本人全是間諜」,戰後胡平先生則說「情報觀念幾乎根深蒂固於全體(日本)成員的血脈」。無論戰前或戰後,我們都必須高度重視日本人的情報術。當前網路時代的情報術,前述日本研究者未提,已是西方學者高度重視的領域,日本當地也有相關書籍的出版。有興趣於日本人情報力、情報術的研究者,筆者建議可以至日本東京的書店購賣書籍,或者至各地圖書館、史料館蒐集相關資料,相信可以滿載而歸,因爲日本人已不忌諱談自己的情報力與情報術。(作者爲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