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德國議員團訪臺未敢踩踏「一中」紅線(張晰)

德國國會友臺小組表示他們相當喜愛臺南的廟宇文化。(臺南市府提供/李俊淇臺南傳真)

由德國6名跨黨派議員組成的代表團於10月2日至6日訪問了臺灣。代表團訪臺期間的活動諸如參觀、考察、座談等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未受到媒體的特別關注。不過代表團受到蔡政府接待之規格之高卻有些引人注目。不僅外交部長爲其舉行正式歡迎宴會,甚至正、副總統、立法院院長也都親自出面接見,和代表團合影留念。幾位代表團成員告訴德國媒體他們不是第一次來臺灣,但這次受到如此這般的高規格接待和禮遇卻是第一次,頗有些受寵若驚。

高規格的接待說明蔡政府對這次德國議會代表團的來訪極爲重視,因爲這是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臺引起大陸在臺海舉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演之後,一個歐洲大國代表團的來訪。德國是G7國家之一,是歐洲有影響力的大國。如果德國代表團這次訪臺能夠撼動一下德國的「一中」政策,臺灣藉此在德國進而在歐洲外交上有所突破,那無疑是臺當局的希冀和盤算。

然而從媒體的相關報導來看,德國議會代表團的訪臺並未明目張膽地破壞德國政府堅持的「一中」政策,代表團本身也未敢踩踏「一中」的紅線,訪問成果恐怕也沒有蔡政府所期待的那麼豐碩。

首先從代表團成員的構成上來說,議會代表團的6名議員都不是德國政府官員,更沒有德國議會議長領銜。訪問臺灣、支持臺灣是一種時髦的「政治正確」,是議員自己的權力和選擇。和美國議長裴洛西訪臺相比,德國代表團的官方色彩不濃厚。可能基於此,中國並沒有大肆抗議,只是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發了一份簡短的聲明,告訴德新社,中國政府敦促德方遵守一中原則,並立即停止與 「臺獨 」分子的交往:「中國將採取必要措施,堅決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實早在8月初裴洛西訪臺之後,臺北駐德代表就曾透過德媒專訪喊話德國政府高層「克服心理障礙訪臺」,尤其是建議德國聯邦議院議長率團訪臺。德國外交部發言人8月8日對此表示,在「一中」政策的框架下,德國與臺灣沒有外交關係。發言人還詳細說明包括德國總統、聯邦議院議長、總理、聯邦參議院參議長、外長、國防部長和聯邦憲法法院院長這7人的職位由於「涉及主權」,「與臺灣沒有接觸」。由此可見,這個德國議會代表團並非由德國政府派遣,基本上屬於「非官方」,沒有違反德國政府的「一中」政策。

再從代表團的名稱上來說,德國也沒有踩踏「一中」政策的紅線。臺灣方面把代表團稱爲「德國國會友臺小組」代表團,其中的「臺」貌似指的是「臺灣」,「友臺」貌似指「友臺灣」。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代表團的德文名稱是Freundeskreis Berlin-Taipei im Bundestag,譯爲中文是「柏林-臺北議員友好小組」。注意名稱中是「柏林-臺北」,而不是「柏林-臺灣」,更不是「德國-臺灣」。

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名稱極爲敏感,對任何有凸顯臺灣爲一個國家的企圖都不能容忍。 2021年立陶宛打破國際慣例允許臺灣使用了「臺灣代表處」而非「臺北代表處」的名稱,中國政府不惜降級中立外交關係,成爲嚴重的外交事件。

德國政府顯然吸取了立陶宛事件的教訓,深諳「臺北」和「臺灣」一字之差的奧秘。代表團的名字中避免使用「臺灣」,而是採用國際上的慣例,用「臺北」代表臺灣,這樣就沒有了支持「臺獨」之嫌。代表團的名稱也可以說是德國政府堅持「一中」政策,不願意破壞德中關係的一個例子。正如代表團裡的議員們向媒體透露的那樣,他們多次申請修改代表團的名稱,但都沒有得到德國聯邦議院管理部門的批准。

臺灣方面雖然將代表團稱爲德國議會「友臺小組」,但不論是爲代表團舉行的宴會還是新聞發佈會上,懸掛的橫幅其英文翻譯中,都老老實實將其中的「臺」寫成Taipei。這裡恐怕多多少少有臺當局不得已而爲之的無奈。

國會議員有表達支持臺灣的言論自由,但德國代表團議員的言論卻也很謹慎,對德國政府的「一中」政策未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對臺灣外長表達想要訪問德國慕尼黑的願望,媒體詢問本次議員代表團團長魏爾胥(Klaus-Peter Willsch),對此他並沒有畫大餅,而是告訴德國之聲:「誰能來,誰不能,我也希望這個規定能有更多鬆動,不過,這是一個有關身分與地位的問題,只有政府如外交部才能回答」。這等於給了臺灣外長一個軟釘子。

同是本次議員代表團團長魏爾胥,當被德國之聲問到「您是否支持一箇中國政策」時,他並沒有進行直接的回答,而是說,「我們沒有、也不必討論這個問題。無可爭議,這是兩種不同的制度,這邊是自由、法治、議會民主制,當然,我也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人口衆多的大國,有着密切的經濟交往,包括同德國。我們希望能找到一條健康的合作之路。」 身在臺灣的魏爾胥,回答可謂中規中矩,未失平衡。

誰能說清楚德國議會代表團對臺的5天訪問能給臺灣帶來多少實在的利益,又能爲德國帶來什麼實際好處?(作者爲多倫多聖力嘉學院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