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馬英九登陸對兩岸和平的助力(張晰)

有媒體人指出,前總統馬英九(如圖)及將赴陸祭祖、交流一事,讓民進黨人士焦慮到精神分裂。(中時資料照/陳信翰攝)

前總統馬英九將於下星期對大陸進行訪問。根據馬英九基金會指出,這次馬英九訪問大陸有兩個目的,一是攜家人祭祖,二是率領幾十名臺灣青年學子一起參訪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歷史遺蹟,增強兩岸青年交流。

在當前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之際,馬英九作爲最重量級臺灣前領導人的訪問對促進兩岸開展對話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毫無疑問是一種助力。

抗中親美的民進黨政府及島內的綠營媒體卻對馬英九赴陸之行大肆攻擊,惡言相向,扣上一頂頂帽子。馬英九到家鄉的祭祖被說成是要做「中國的孫子」,是「舔共」,是向中共「磕頭獻禮」。

對馬英九祭祖的攻擊不僅是對馬本人的人格侮辱,也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血緣親情,清明祭祖是綿延數千年的習俗,是後輩傳承先人精神,表達後人追思的重要途徑。通過祭祀祖先,我們會追憶祖德,感謝父母的生命之恩、養育之恩。通過祭祖,我們也爲子孫後代祈福,祈禱祖先的神靈保佑後裔繁昌。通過祭祖,我們言傳身教培養後代的仁孝之心。這就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民德歸厚。已經70多歲的馬英九即將踏上漫長等待之後的回鄉祭祖之路,我們實在不應該對此進行妖魔化的政治解讀。

民進黨攻擊馬英九的另一點是說馬英九訪問大陸在時間上不合時宜,因爲3月底也正是蔡英文前往友邦國家訪問順便過境美國紐約、洛杉磯之時。馬是故意和蔡互別苗頭。同一時間馬在大陸訪問勢必搶了蔡的風頭,是有意削弱蔡英文訪美的效應。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民進黨的眼裡,什麼時間是馬英九訪陸的合適時間呢?恐怕永遠沒有合適的時間。任何時間民進黨恐怕都能找出反對的理由和藉口,因爲民進黨壓根就不願意馬英九訪陸。

對於大陸方面延續2015年『馬習會』的先例,使用「先生」而不是官銜來稱呼馬英九,民進黨攻擊大陸是「矮化」了臺灣,是對臺灣的不尊重。而馬英九同意使用「先生」的稱謂是「自我羞辱」,屬於「賣臺」行徑。

回憶一下2015年『馬習會』時大陸和臺灣領導人見面時互相的稱呼,不難發現那次『馬習會』雙方都表現出了對彼此的尊重。

「先生」作爲漢語中的稱謂,在兩岸交流的歷史上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從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隔海分治,兩岸領導人直到2015年之前沒有見過面。除了政治原因,其他諸如時機、場合、地點等都是雙方見面的障礙。單單是雙方以什麼身份見面,見面時如何稱呼對方就是一道政治難題。

古漢語中,「先生」的意思就是其字面所說,指比自己先出生的人,可以指自己的同輩,也可以指自己的長輩。論語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這裡的「先生」與「弟子」相對稱,是父兄長輩的意思。現代漢語中,除了泛指普通男性,如張先生,李先生,「先生」也特別用於尊稱有較高政治地位、社會地位或學術地位的人,如孫中山先生、錢鍾書先生、趙元任先生。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時任臺灣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會晤。爲達成實質對等與尊嚴,雙方在會面時約定不使用各自的正式官方頭銜,而以「大陸領導人」和「臺灣領導人」互動,馬習兩人以「馬先生」、「習先生」互稱,最終促成了那次『馬習會』。一個簡單的「先生」稱謂解決了大陸和臺灣之間的一道政治難題,跨越了雙方之間的政治藩籬,向對方表達了善意和尊敬,是靈活務實的表現,是雙方智慧的體現。

現在民進黨又拿馬英九被稱爲「先生」說事,可以說是對歷史事實的扭曲,以及對「先生」一詞所表達的褒義和敬意的罔顧。

馬英九在大陸民衆中有很好的聲譽,在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和平友好。由於擔任過國民黨黨主席和臺灣總統,他的出訪不可避免被賦予政治意義。馬英九這次大陸之行是一次祭祖之旅,歷史之旅和青年交流之旅。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對兩岸交流、兩岸和解、兩岸和平都有正面意義。兩岸接觸總比脫節好,交流總比交惡好,對話總比對抗好。爲馬英九率團訪問大陸歡呼,爲馬英九率團訪問大陸鼓掌。(作者爲多倫多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