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張勇收穫第四個IPO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收穫了自己旗下公司的第四個IPO。(虎嗅注:此前張勇已經成功實現海底撈、頤海國際、特海國際港股 三個項目的IPO計劃)

北京時間5月18日,海底撈旗下子公司特海國際,以“HDL”爲股票代碼,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IPO,實現港股和美股雙重上市。

相較於發行價19.56美元/股,特海國際在納斯達克首日開盤股價漲幅一度達到53%以上,截至收盤時刻特海國際美股報價維持於22.29美元/股,收盤漲幅約爲13.95%。

特海國際的核心業務,是海底撈大中華區之外的餐飲業務。根據海底撈公佈的官方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底,特海國際在大中華區之外經營的門店總計115家。其最早發力的是新加坡市場,在2012年海底撈於新加坡克拉碼頭開設了首個海外門店。

在海底撈海外115個門店中,東南亞市場是其大頭,東南亞門店數佔海外門店總數比達到60.8%,約爲70餘家。北美市場和東亞市場是海底撈東南亞之外,兩個比較大的海外市場區域,在北美海底撈的門店總數約爲18家,佔海外門店總數比15.6%;在日韓等東亞市場,海底撈的門店總計約17個,佔海外門店總數比約爲14.7%。海底撈還有10餘個門店位於英國、澳大利亞以及中東區域。

在2022年12月30日,特海國際曾赴港上市。這次赴美上市,一方面意味着海底撈強化自己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觸角,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海底撈對於海外擴張的濃厚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對於海外的興趣,和國內市場發生的變化有關。

在國內市場,由於疫情期間多重影響因素,海底撈的經營擴張思路發生了關鍵變化。2021年~2022年,海底撈曾陷入關店週期,期間永久關閉或暫時停業休整的門店總數超過310家。此後海底撈開啓了啄木鳥計劃,併成功地扭轉了2021年的虧損狀態,2022年海底撈扭虧爲盈,淨利潤達到13.7億元。2023年,海底撈的回暖勢頭更爲明顯,全年實現盈利,淨利潤達到44.9億元。

但在業績回暖背後,海底撈並未重啓疫情前的門店擴張思路,而是轉而聚焦於提高單店效能。

來自NCBD餐寶典的研究數據顯示,國內的火鍋市場整體增速正在放緩,且在火鍋消費的關鍵區域和點位,火鍋門店已經有“趨於飽和”之勢。2023年全國火鍋門店整體市場規模爲9758億元,同比增長幅度下降至4.4%。和2021之前不同的是,大量火鍋消費的核心城市,火鍋門店總數不增反降,NCBD餐寶典的火鍋產業報告指出2023年內只有杭州等少數城市的火鍋門店數相較於2021年上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底撈把擴張的“狙擊鏡”調整到海外。

2021年年初,特海國際經營的海外餐廳共計74個,但到了2023年底,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15個,增幅達到55.4%。

但海底撈也把2021~2022年在國內市場學到的“更謹慎”帶到海外。特海國際在海外所有門店均爲直營,且從2021年開始,這些門店也在不斷優化門店效能。

從經營狀況上可以看出一二:2019年到2022年,特海國際均處於虧損狀態,年虧損額分別爲3300萬美元、5300萬美元、1.5億美元和4100萬美元。但隨着特海國際提高海外門店經營效率,2023年其歸母淨利潤達到2600萬美元。

據特海國際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其經營的海外海底撈門店的單店平均日收入從2022年的1.54萬美元上升至1.63萬美元,翻檯率從2022年的3.3次/天上漲至3.5次/天。

隨着特海國際在美股成功上市,張勇也收穫了海底撈、頤海國際、特海國際(港股)、特海國際(美股)四個IPO項目。不過留給特海國際的挑戰並未結束。

在北美市場,2023年以來大量中國餐飲創業者開始到當地投身火鍋賽道,火鍋也成爲北美2023年以來最火的餐飲風口之一。在東南亞市場,隨着更多中國創業者加入,市場競爭也正在變得激烈起來。對特海國際而言,更快速地在覈心市場提高滲透率是接下來的關鍵挑戰點,以及它依舊需要考慮擴張與盈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