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技術與應用論壇/海纜跨國合作 永續電力動能
「海底電纜技術與應用商機論壇」22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志文(左起)、日立永續能源公司總經理西岡淳、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華新能源電纜系統工程處處長Simon-Patrick Roemelt、Frost & Sullivan策略成長顧問Ravi Krishnaswamy、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長郭智輝、日本住友電力事業計劃部HVDC計劃部部長真尾晶二、西門子能源公司HVDC Sales Director Thomas Mangold、古河電器電力技術部課長尹榮德、荷蘭凡諾德離岸風電工程公司Engineering Manager Humberto Marcelo Huet Muñoz、中正大學電機系教授吳元康與臺科大電機系教授李俊耀合影。記者林澔一/攝影
海底電纜是現代能源輸送的關鍵,它支援再生能源併網、能跨區域電力調度,以及提升能源供應穩定性,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未來十年全球跨區域電力傳輸需求將以每年超過7%的速度增長。
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攜手工研院與經濟日報於22日舉辦「海底電纜技術與應用商機論壇」,聚焦發展趨勢、應用案例、HVDC技術與海事工程挑戰等,並透過本次論壇爲臺灣電力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臺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本次論壇有兩個主題:一是探討海底電纜的技術應用,另一個是HVDC的技術發展,期盼透過國內外專家交流與討論,共同打造最有利臺灣永續發展的能源發展策略。
劉文雄指出,離岸風力所需經由海底電纜輸送到陸地上,現在可考慮HVDC或HVAC,這是臺灣應該可以馬上應用的一個場域。劉文雄進一步表示,相關單位應從經濟、政治,以及技術面,全盤規劃,才能替臺灣的能源發展,帶來最正面影響。劉文雄也補充,臺灣的離岸風力海底電纜,是否有辦法國產化,也可慎重評估。
劉文雄也指出,例如英國到丹麥,甚至新加坡到澳洲,都有海底電纜輸送電力的應用情境。「跨國跨域的電能輸送,或是不同的再生能源,都是不同的選項,我們應以整合資源規劃 (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思維去分析,不應輕易忽略它。」
經濟部長郭智輝致詞時表示,海底電纜已經是國際上相當成熟的技術,而且具備商業模式,英國、德國、挪威等國,甚至已建立跨國互聯的海底電纜,不僅提供了該國多元的電力需求,更創造出新的產業商機。
郭智輝表示,臺灣身處亞太地區樞紐位置,具備發展再生能源與深化區域合作的優勢,跨國的海底電纜,可爲臺灣與東亞各國,共同推動區域綠能發展,創造多贏的局面。跨國海底電纜可利用鄰近國家寬廣的土地面積、優勢的自然資源,供應臺灣具備價格競爭力的綠電,強化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此外,建設跨國海底電纜需要多方的協作,不僅涉及技術上的挑戰,更需要政策、資金與標準的整合與共識。
論壇中,國際市場調查及研究機構Frost & Sullivan策略成長顧問Ravi Krishnaswamy針對海底電纜發展趨勢發表演講,並分享了關於海底電纜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技術創新以及市場動態的觀點。
Ravi Krishnaswamy表示,海底電纜是現代能源基礎設施中的關鍵組成,它們不僅支持跨國電力交易,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至關重要。海底電纜能夠將離岸風電場、潮汐能、海洋熱能等遠程能源設施與陸地電網連接,實現大規模的能源傳輸。特別是對於無法獲得本地電力資源的偏遠島嶼或沿海地區,海底電纜提供了一種可持續、低碳的能源解決方案。
展望未來,Ravi Krishnaswamy指出,全球高壓海底電纜市場的規模將從2018年的165.78億美元增長至2032年的265.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爲6%。尤其是在跨境電力貿易和離岸風電場的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海底電纜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
觀察海底電纜的歷史,最早在1811年鋪設,Ravi Krishnaswamy表示,海底電纜技術經歷了許多的重大突破,像是1954年建成的高壓直流(HVDC)海底電纜 Gotland 1 首次實現了長距離電力傳輸,而2023年啓用的Viking Link跨北海海底電纜,更是將兩國間的電力傳輸貿易模式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