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倡議聯合政府猶如「不可能任務」(柳金財)

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重申,一旦當選總統就要籌組「百分之百是聯合政府」,下屆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機會很高,若民進黨仍是國會最大黨,柯當選由綠組閣根本無法完成政黨輪替。(示意圖/資料照片合成)

日前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再度重申,一旦當選總統就要籌組「百分之百是聯合政府」,下屆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機會很高,民衆黨最多隻有十幾席不會過半,行政院長應該由國會最大黨來推薦,才能確保政局穩定。這個說法與藍白結盟、非綠政治聯盟,其概念界定及內涵不盡然相同,國民黨基本上排除執政後藍綠政治結盟。

反對者以爲,若民進黨仍是國會最大黨,柯當選由綠組閣根本無法完成政黨輪替;柯更應爭取藍營支持組成穩定多數執政聯盟,而非現又攻擊罵民進黨又倡議最大黨組閣;將政黨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與現行臺灣政府體制屬於半總統制、雙首長制有所不同,其難度會非常高、缺乏穩定性,只會重蹈唐飛內閣覆轍。從政治操作檢視, 拋出「聯合政府」議題恐怕是個假議題。

贊成者認爲,聯合政府具有團結臺灣、建構和諧社會及提升國家治理作用。一方面解決民衆黨爲小黨,其執政人才不足問題,藉由聯合政府培養藍綠白政治菁英共同執政;另一方面可建構團結和諧的臺灣社會,而非分裂仇恨的國家,臺灣需要一個清廉勤政、愛民愛鄉的聯合政府領導。臺灣社會面臨統獨爭論、國家認同分歧、政黨極度對立,有必要重新凝聚國家認同、政黨合作,創造「臺灣共識」。

民衆黨再度高唱呼籲臺灣社會民衆應關注如何「上架聯合政府」,這引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再度重申要「團結在野力量」,組成「非綠聯盟」。第三勢力白色力量倡議「上架聯合政府」,或泛藍陣營呼籲「執政大聯盟」,兩者間乍看下似有內涵相同,然其差異處頗大,其中關鍵在於若下架民進黨政府,民進黨還是未來「聯合政府」政黨成員嗎?

藍白共同政治目標在於「下架民進黨政府」,終結民進黨一黨獨大,幾乎完全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的「一致性政府」;所不同處是若柯文哲當選總統,選後主張由最大黨組成「大聯合政府」,只要民進黨成爲立法院最大多數,這並不排除與綠營合作。柯文哲藉倡議「聯合政府」,旨在說服那些質疑其執政人才匱乏、經驗不足及合法性基礎不穩的批評。

在臺灣總統選戰中,若「聯合政府」議題策略操作得宜,將可發揮跨越傳統藍綠對立、拉攏藍綠及中間選民作用,此項倡議成爲白色力量達成「選票極大化」目標之有效策略。「藍白合」不僅具有社會民意基礎,更有兩岸政策相近優勢及治理能力。臺灣社會普遍民意高達六成,希望「下架民進黨政府」,不希望民進黨永續執政;而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即使當選,也可能成爲少數總統,不僅臺灣社會紛爭擾亂及兩岸關係也將陷入惡性循環。

藍白分別皆主張「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反對「一國兩制」;及倡議兩岸交流與合作,具重啓兩岸兩會對話協商能力,例如皆支持雙城論壇、反對「抗中保臺」路線及主張「友美和中」外交路線。又「聯合政府」具化解臺灣極化政治對立及衝突之功能,若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取得相對多數,如此就存在選前「藍白」可能合作性,轉變成選後也會發生「藍白綠合作」可能性,如此將跳脫傳統藍綠兩元對峙權力及民意結構,這對緩解臺灣政黨惡鬥、統獨紛爭、族羣對立及國家認同衝突,或有所助益。

如衆所周知,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國家認同、兩岸定位,及兩岸路線及國際戰略南轅北轍,此隱含統獨對立、臺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實施「聯美抗中」或「友美和中」戰略選擇,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重啓兩岸對話協商、交流合作爭論,事實上要籌組大聯合政府其障礙重重。

當「聯合政府」並不排除與民進黨合作,可能弱化藍白政治勢力結盟。柯所拋出「聯合政府」,並未排除與民進黨合作,柯曾表態由立法院最大多數黨組閣。國民黨則提出是要團結在野的力量,選前組成「在野大聯盟」、「非綠大聯盟」,「公平正義大聯盟」;選後若重返執政將成爲「執政大聯盟」,但此爲「藍白」合作下執政大聯盟。

柯文哲若選前主張「藍白和」,選後卻可能要籌組「綠藍白合」,這將使藍白更不易團結合作。藍倡議「執政聯盟」合作對象,無論是選前與選後皆是「藍白合作」政治聯盟,依然是強化「綠」與「藍白」兩元政治競爭對抗。而白倡議「聯合內閣」,並不排除選後與民進黨合作,鑑於既往藍綠互鬥政治格局,雙方選民在意識型態及路線之極致差異化,這可能使藍營選民傾向不易支持柯文哲與侯友宜合作,甚至會降低其選舉投票意願。

「聯合政府」的選舉宣傳邊際效應恐不斷遞減。國民黨提出「執政聯盟」,在對象選擇上排除民進黨,在合作議題上比「聯合政府」僅在組閣合作層面,更爲廣泛及多元性,包括議題、政策結盟及立法院、行政院政治權力分享等。白拋出「聯合政府」後,試圖拉攏淡藍綠選民及中間選民,看似已攻佔2024年選舉戰略制高點,這可能讓藍營完全陷於被動局面,因而再重申「執政聯盟」、「非綠聯盟」倡議,以破除「聯合政府」政治效應。

然無論是「執政聯盟」或「聯合政府」主張,最具有鞏固內部凝聚及拓展政治勢力及支持度,目前尚難以完全論斷。檢視柯雖目前民調排列第二,但侯有時民調也會超越柯排列第二,與柯的支持度差距逐漸縮小。整體而論,柯的政治聲勢及聲量,皆有下降趨勢。

「聯合內閣」作爲跳脫傳統藍綠兩元對峙、政黨惡鬥、統獨對立、認同衝突,似乎開出一帖好的治癒斷裂且分化的臺灣社會的另類藥方,成爲擺脫「非藍即綠」第三條路線。無論是作爲拉攏淡藍淡綠選民,及搶奪中間選民的選戰策略工具;或作爲選後主導臺灣政治及兩岸關係發展的治國理政第三條路線,聯合政府確實是一項創新性戰略框架思考。

然則在選前可能「藍白合作」,選後擴增至「綠藍白合作」,在欠缺政治歷史經驗及政黨互鬥、統獨對立及國家認同分歧的臺灣社會,這種「歷史路徑依賴」的經驗慣性並不易消除,恐怕第三條路線的侷限及阻力仍困難重重,甚至是一項「不可能任務」。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